艺评丨宋明明:深耕地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评“山水画卷·郴州相见”美术展作品

  湖南文联   2023-10-10 09:52:45

文丨宋明明

郴州境内地貌复杂多样,位于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之处,丹霞地貌与湖湘的灵山秀水巧妙契合,铸就了丰裕的旅游资源,如东江湖、莽山、高椅岭……莽山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山峰丛立,有“天南第一峰”的美誉。此次“山水画卷·郴州相见”美术作品展向我们呈现了旷小津、石纲、田绍登、谭长德、李亚辉、周华平共同创作的《千峰曙色开晴雾》,谭长德创作的《莽山青绿》,以及戴剑创作的《莽山》,三件作品皆围绕“莽山”为主题,以青绿山水画卷的形式将莽山的峰奇石秀、林木葱茏、云飘雾缈的地域风光展露无遗。

莽山,34/138/2023戴剑

对于美术创作者而言,越是大尺幅的作品越是难以把控,《千峰曙色开晴雾》以十余米长卷宏大构图,散点式取景,将飞天山、莽山、东江湖以云霭、峰峦、涓流、幽湖、远山和谐地融而为一个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面,不仅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还需要创作者们奇思妙想的取材与构图,更需要创作者们彼此间默契的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山水旖旎、气韵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莽山青绿》则以大开大合的笔法、小青绿淡雅设色,收放自如的皴擦点染,塑造了一幅“高山流水”之景象。《莽山》取景莽山之一角,通过山石掩映、树影婆娑之境,以小衬大,透见莽山的秀雅风光。

莽山青绿49/178:2023谭长德

三件作品的主创者旷小津、石纲、田绍登、谭长德、李亚辉、周华平、戴剑皆是湖南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力,更是湖南山水画创作的一面旗帜,有着成熟的艺术面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他们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山水画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特别是在表现湖湘人文地域风貌方面各有建树,比如旷小津长期致力于《张家界》等系列创作研究;石纲长期钻研青绿山水与潇湘灵韵的创作课题;田绍登以书入画,探寻笔墨下湖湘景色的象外之境、韵外之致;谭长德则以谱写自己的家乡南岳的山光水色为毕生使命等等,无不为记录和弘扬湖湘人文胜景、地域风貌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湖湘地域美术建构树立了典范。

《千峰曙色开晴雾》

此次以“莽山”为主题的三件作品,是主创者们采风、写生而后再创作所得。正如张璪之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之谓“度物象而取其真”;苦瓜和尚之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主创者们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既没有陷于主观的臆造,也没有成为客观的俘虏,而是在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中寻求出恰当的表达出口,通过实地采风写生,内化为真挚的自我体验,将客观自然景象进行笔墨提炼,将写心融于写境之中。其中,《千峰曙色开晴雾》作为合作作品,主创们又在默契的合作之中求同存异,充分彰显了各自的艺术面貌的同时,又深化作品和谐统一。

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奉为六法之首要;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中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以气韵品评中国画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当下依然适用。那么,此三件作品的气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一,笔墨灵动。黄宾虹先生提出“五笔七墨”,并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阐述了中国画笔与墨的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张仃先生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中也着重论述了笔墨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之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如何才能领悟笔与墨和谐共生的关系,做到“笔精墨妙”,是承传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们不可回避的课题,且需要画家们长期的学习、实践、锤炼和沉淀。无论是《千峰曙色开晴雾》,还是《莽山青绿》《莽山》,在用笔用墨上皆张弛有度,起承转合之间抑扬顿挫的线条、运用自如的皴法、氤氲有致的墨色,都是由“笔精墨妙”而达到笔墨灵动的最好践行。

其二,留白巧妙。清代画家笪重光《画筌》中写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一代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他们无不是在阐述“留白”之于中国画创作气韵营造的重要性。《千峰曙色开晴雾》《莽山青绿》中,前景、中景以留白塑造出云霭、流水、静潭,与实景相辅相成。清代张式在《画谭》中指出:“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画面采用大面积留白塑造云霭,突出实景的同时,使静止的景色在云霭流动的掩映下灵动盎然,给予观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犹未尽之感。远景则以留白衬托出远山淡影,使观者绵想于画外之境,深含“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的哲学意境。《莽山》则在前景、中景小面积留白于山石、台阶,重点在于使前景、中景画面具有透气之感,这是于墨色氤氲之时收敛所得;背景大面积留白一是突出了前景和中景,二是给远景以抽象、以神秘,给观众以遐想,正可谓“笔墨不至而妙景自生”。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其之所以能够传承一千年多年而自成体系,不仅在于其特殊的载体材料、绘画工具,以及对这种艺术形式深有认同感的一代代创作者,更在于其深含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种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仅体现于它区别于西方画种,具有虚实相生、以意写神的审美意境,还体现于其题材内容多表现华夏大地山水风光、人文历史。古往至今,画家寻求艺术路径的突进,大体有三个方向,一是绘画语言,二是作品题材,三则是绘画语言与作品题材双路径突进,对于山水画而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绘画题材或绘画风格往往与作者所生所长之地具有深刻的关联,故而,五代形成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清代弘仁画黄山风光于大成,以及现代出现以表现西北地域景象、人文风光为己任的“长安画派”……他们将自己的绘画语言、审美情致充分融于自然景象的绘写,绘画语言与独特的取材发生化学反应,生发出独树一帜的审美意趣,此三幅作品取材“莽山”,画家们皆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或是在湖南生活多年,耳濡目染,精神涵摄,皆是湖湘,故而,将自己的情思、绘画语言融于湖湘风光,以莽山风貌彰显湖湘山水气象、人文精神,也是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从而达成物我合一的画面意境。不仅为湖南美术确立了一个新的人文地标,也为郴州加持以新的文化内涵。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