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 | 发展民俗体育,助推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07 14:48:25

彭成根 袁志超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易地搬迁居民需要重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秩序,需要对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再适应,面临情感归属、身份转换、人际交往及文化融入等社会适应困境。民俗体育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吸引、推动、融合、凝聚等方式影响着居民的社会生活,促进个体和群体的情感交流与社会互动,凝聚居民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因此,发展民俗体育,是促进居民社会融入,提升搬迁居民归属感,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有效抓手。

挖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民俗体育助推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挖掘优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是基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植根于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土壤,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载体,比如赛龙舟、武术、打陀螺、踩高跷等。民俗体育活动开展能满足群众健身娱心的需求,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而促进易地搬迁居民“身心两安”。

在挖掘优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过程中,秉持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是重要前提。一方面,牢牢把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引领,推动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交流、规范行为、凝聚群体、强化认同、塑造民风、坚定信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对优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梳理,在梳理工作中摸清家底。加强建设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档案、口述历史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推动民俗体育工作坊、民俗体育体验中心和民俗体育旅游基地建设。

培养民俗体育本土人才

民俗体育助推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培养民俗体育本土人才是关键。目前,易地搬迁地区民俗体育呈现出传承人群断裂、开展项目认同度不高、居民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导致民俗体育活动难以开展。而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一批具有民俗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参与。本土人才是民俗体育活动的代表和传播者、组织者,更是兴旺民俗体育的中坚力量。

培养民俗体育本土人才,要深挖本土潜力。探寻本土化的传承人,组织、鼓励与支持老一辈传承人进行授课,以民俗体育兴趣班、工作坊等形式助推民俗体育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壮大易地搬迁地区民俗体育本土人才队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老带新、熟带生、结对子”的本土人才培养办法,实现本土人才培养与居民需求全面契合、与社区要求有机结合、与民俗体育活动开展高效整合、与民俗体育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凝聚合力,激发民俗体育本土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同时,依托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体育人才下乡支教等专项活动,引导体育专门人才在农村就业创业,拓展民俗体育本土人才来源。

搭建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平台

民俗体育助推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搭建优秀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平台是保障。民俗体育活动一般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特点,参与门槛低、参与性强、普及率高,是引导易地搬迁地区居民移风易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社会适应、提升社区集体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兴旺民俗体育,满足易地搬迁居民身心的多维需求,必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健身体验互动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平台。比如易地搬迁居民聚集区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修建了专门练习民俗体育活动长鼓舞的灵犀广场,每周开展三次长鼓舞练习。每到举行活动或比赛时,均能出现千人共舞长鼓舞的盛况。因此,应因地制宜拓展特色民俗体育发展新空间和完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配套设施,推动易地搬迁居民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落细设施的后续管理与维护。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赛事。以民俗体育特色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社区运动会等。根据季节、节日或地域习俗特色,设置不同主题的赛事,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方式,吸引更多的易地搬迁居民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看一看、玩一玩、赛一赛”。最后,要建立健全民俗体育社会组织。构建“政府支持、协会主导、居民参与”的民俗体育活动与赛事新格局,培育民俗体育活动组织“新”土壤,营造民俗体育活动参与“新”氛围,为助推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提供组织保障。

【作者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韩国又石大学在读博士。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助力易地搬迁居民社会适应研究”(22YBA100)阶段性成果】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