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爱国与企业管理并重的实业家

赵映林   《书屋》   2023-09-28 09:28:57

文/赵映林

范旭东(1883—1945)是我国最早的化工实业家,是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基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他就在天津塘沽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久大”乃长久光大之意,1919年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与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座精盐工厂——久大精盐厂,生产出了我国的第一批“海王星”牌食用精盐。久大厂生产的精盐品质洁净、均匀、卫生,使得中国从此开始逐渐告别了几千年吃未经改制的原盐(又称土盐,多杂质,甚至有小泥石)的历史。

1917年他在精盐厂旁建设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该厂至今屹立在渤海之滨;1922年范旭东在塘沽又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化学工业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二十年代初期,一般人都对科研缺乏认识,范旭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投入十多万元营建了一所能集中技术人员进行研究的机构,这是需要足够的魄力和远见卓识的。1927年范旭东创办了第一份企业刊物《海王》杂志,次年在天津公开出版发行,扩大了企业的影响,也推动了企业的科学研究,更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此后范旭东又先后在青岛开办了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了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在江苏连云港开办了久大盐厂大浦分厂,专门从事海水制精盐生产,沿海精盐年产量达到两万吨。他还在连云港办了发电厂,保证盐厂的用电。今天连云港碱厂就是依托范旭东创办的盐场与发电厂发展起来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范旭东1934年在南京长江之北的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卸甲甸建设永利硫酸铵厂。1937年成功生产出“红三角”牌化肥。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包化肥(民间俗称“肥田粉”),是我国的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第一页。南京永利硫酸铵厂作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化工联合企业,技术与企业规模都远远超出了我国三十年代的整体工业水平,国人把它和美国的杜邦公司相媲美,是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大厂”。公司所在地原名卸甲甸,据说是项羽经过此地,人困马乏,于是解下盔甲就地休息,故名“卸甲甸”。因为有了这座“远东第一大厂”,地名也因此改称大厂镇。

除此以外,范旭东还取得了诸多中国第一,如1926年8月,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5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制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

正是范旭东对中国化学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荣获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称号。作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三大业绩上,这就是:制精盐、碱,制“三酸”与化工研究。盐、碱与“三酸”既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统称“三酸两碱”。“三酸”指的是盐酸(HCI)、硫酸(H2SO4)、硝酸(HNO3),“两碱”指的是烧碱(NaOH)、纯碱(Na2CO3)。其中,制造纯碱是范旭东对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纯碱制造法的发明者是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正是在范旭东的支持下,侯德榜成功研制出了纯碱制造法。

范旭东留日期间

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其兄范源濂,字静生,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范源濂是教育次长,临时政府迁北京后,任政府教育总长。范旭东的成长与其兄范源濂关系极大,不论是结识梁启超,还是到日本留学,或到美国继续深造,都离不开兄长范源濂,是范源濂将他带进科学的知识殿堂。至于筹集资金办企业,也得到了兄长的全力支持。

1910年,范旭东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次年回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他利用兄长的关系四处游说,取得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一批名人的支持。从1914年开始,范旭东在缺乏资金又无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仅依靠从梁启超等人那里筹集到的四万一千一百元资金,开始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也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创立第一家精盐厂开始,三十余年间,范旭东历任企业总经理、董事长,化学工业会副会长等职,为中国的化工事业的崛起发展呕心沥血。

范旭东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是他的爱国之心,一心要为祖国的民族化学工业闯出一条路,能够自立于世界化工之林;一是他重视企业的科学管理,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所办企业步步壮大,能与国际大公司大企业对抗,打破西方化工产品在中国的垄断。他的企业管理方法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值得借鉴的。

如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它平时生产化肥,战时可以立刻转为军用,生产炸药。这是范旭东办厂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一个原因。外商在中国推销硫酸铵最多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他们听说范旭东要办硫酸铵厂,遂向中国政府实业部表示,愿意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帮助中国建设硫酸铵厂。但是他们提出了异常苛刻的条件,十二年之内中国政府不得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八个省与其他公司开设新的硫酸铵厂;还坚持中国氮气公司的硫酸铵产品均由他们组织联合包销。如此苛刻的条件,遭到范旭东的坚决拒绝。由此也进一步增强了范旭东独自建设中国硫酸铵厂的决心,一定要打破西方公司产品独霸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

永利碱厂

范旭东的远见卓识还表现在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他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在选择企业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策略,甚至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中,始终打着“救国、救亡”的旗号。在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三十年代,将企业的发展看成是“救国、救亡”的一种手段,是范旭东实业救国的具体表现。抗战爆发后,范旭东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在大后方岷江边的犍为县重新建厂生产,为抗战服务。

范旭东的爱国精神,影响和铸就了全体“永利”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抗战胜利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范旭东派对建设永利碱厂在技术上有突出贡献、任过总工程师(当时叫技师长)的侯德榜亲赴日本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日本将在侵华战争期间劫夺的永利碱厂设备归还中国。侯德榜在交涉中还亲自找到美军驻日司令麦克阿瑟,经过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也感动了麦克阿瑟,使得被日本劫夺的这套硝酸生产设备完整归还中国。这是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劫掠去的所有工业设备中唯一在战后被完整索回的。

范旭东以自己的爱国心与远见卓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凝聚了投资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困难时期,不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宁愿拿着低于他厂的工资,也不离开永利厂。如抗战时期一些中级管理人员仅有三十元工资,多年没加过工资,生活困难,他们都与普通员工、工程技术人员一样无怨无悔。典型如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即孙颖川)担任过南开大学教授,是第一流的学者,受聘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社长,撤退到四川大后方,工资收入不如一个企业熟练工人,生活极为困难,又超负荷工作,营养不良,可他无一句怨言。

“春雨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无声无形的。而当全国民众真正认识到企业发展于国家、于民族的重大意义时,民族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一种永久的精神动力,筑牢了企业发展的根基。

范旭东把为民族为国家的“救国、救亡”行动视之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但他丝毫也不放松企业的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救国、救亡”不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与宣传上。

而范旭东对企业管理的重视,在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永久黄”精神。世人也以“永久黄”指称范旭东的化工企业与研究部门。“永”指的是永利碱厂与硫酸铵厂,“久”指的是久大系统的精盐生产厂,“黄”指的是黄海化工研究社。这三者的共同价值取向汇成了范旭东所办化学工业的企业精神。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

2.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3.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

4.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以上四句话,对于今天的企业家依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这四个方面不仅展示了创办企业的方向原则,而且也体现出一位企业家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品质,所以才能升华为企业精神。“永久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相互砥砺、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抗战胜利后,“永久黄”能迅速复工,与其所形成的企业精神密切关联。

久大精盐厂外景

在企业管理方面,范旭东纳贤不妒能,用人尽其才,揽责不争功,宽境励人心。

为了事业的发展,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是范旭东办企业的一大特点。在1917年创办永利碱厂时,为了争取留学英国的懂制碱技术的王季同加入永利,范旭东破格免除他应缴发起人的股金,并委以主管技术重任。接着,为得到能干的任可毅加入永利,特意修改组织章程,在原有两名秘书之上,添设秘书长一席。1921年,范旭东又专门派陈调甫赴美考察,并设法在美国物色优秀人才。不仅聘请了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担任碱厂总工程师,还物色了刘树杞、吴承洛、徐允钟、李德庸等一批留美的博士、硕士,在“永利”系企业集中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化工技术人才。仅永利硫酸铵厂一个厂,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就有八十余人;曾留学国外,具有高级工程学位者有二十人。此为国内各厂所仅见。毋庸置疑,在范旭东引进的众多人才中,不乏有技术和能力超越自己的,但是他不仅没有妒忌,更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力求做到人尽其才。前面讲到的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有感于范旭东三顾茅庐般的诚挚,毅然放弃原先单位的优厚待遇,来到残破苦寒的塘沽担任永利碱厂化学室主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创建时,即请孙学悟担任社长。从此,孙学悟本着“一心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的原则,潜心科研,默默奉献三十余年。原因就在于永利给孙学悟提供了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他的研究范旭东从不加干预,从不要求孙学悟必须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成果出现,发表什么研究论文,一切由孙学悟自己决定。再如,留学日本的李烛尘,以技术人员身份进入永利,后来范旭东发现该同志性情温厚而直爽,处事持重而公平,忠于事业,善于用人,经营管理的才能超越了他的技术专长,范旭东就让李烛尘挑起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的重任,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正是范旭东的善于团结使用人才,在“永久黄”中的一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1949年后,全都成为新中国的工业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如侯德榜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烛尘同样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如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中国化工企业一大批人才出自范旭东“永久黄”团队,形成中国化工企业的“永久黄”现象。

在企业的具体管理方面,范旭东总结出了“劳于用人,逸于治事”的管理经验,具体为:(1)坚定的企业追求,包括企业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荣誉等多方面的目标追求;(2)强烈的团体意识,把职工和企业兴衰融为一体,引导职工团结一致地为企业尽责效力;(3)正确的激励原则,在企业内创造一个浓厚的公正的竞争气氛,促使职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4)鲜明的社会责任,为在企业竞争中取胜,获得社会的好感和信任,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追求,要求职工把应尽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5)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作为企业精神的哲学基础,其价值观不能离开和当时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属性以及它所处社会的意识;其方法论应尽量体现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管理。

毛泽东主席题写

范旭东一生爱人、容人、敬人,善于用人,严于律己,从而赢得了同人与员工们的衷心爱戴,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得“永久黄”团队精神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范旭东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人物。

遗憾的是范旭东壮志未酬,积劳成疾,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临终遗言:“齐心合德,努力前进。”范旭东为中华民族化工事业奋斗三十余年,他的逝世震惊全国。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化工事业的先驱,1984年,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五十周年厂庆,范旭东塑像在南化公司隆重落成;2003年10月24日,范旭东铜像在南京六合区市民广场揭幕,广场命名为“范旭东广场”;2005年南京市一所中学命名为“旭东中学”。

范旭东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历史是会永远铭记的!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书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