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是近代湖南人崛起之本:唐鉴向咸丰帝推荐曾国藩

黄守愚   《文萃报》   2023-09-25 17:59:24

文/黄守愚

唐鉴(1778—1861),祖籍长沙,因其祖母谭氏、其父唐仲勉及配宁夫人皆葬于山东肥城,于是听从父亲的命令,将户籍迁入了山东。他是理学家,服膺程朱理学,推崇王船山。

据说,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唐鉴时年63岁,进京担任太常寺卿。道光皇帝在乾清门接见了他,奖谕了唐鉴的学行。在旁的曾国藩由此对唐鉴敬佩有加。事后,30岁的曾国藩登门求教唐鉴,执弟子礼。

唐鉴再次担任京官,提倡“正学”,是为京师理学领袖。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十四日,曾国藩拜见唐鉴。唐鉴教曾国藩读程朱理学之书、治学之法、修身之要,还推荐了倭仁的日记修身之法,告诫他“第一要戒欺”,曾国藩“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可知,唐鉴、曾国藩存在师生关系。在古代,既然是师生,负有世代伦理关系的互助义务。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

咸丰元年(1851),刚刚登基的咸丰帝遍召退休老臣垂询治国之策。三月十八日,上谕召见正在南京金陵书院讲学的唐鉴。五月十九日,唐鉴抵达北京。据《皇清诰授资政大夫特旨赐谥二品卿衔太常寺卿唐公镜海府君行述》,咸丰帝先后召见唐鉴十一次;但据曾国藩《皇清诰授通奉大夫二品衔太常寺卿谥确慎唐公墓志铭》,前后召见十五次。


当天,咸丰帝问唐鉴:“养身何术?”唐鉴答:“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咸丰帝听后,肃然起敬。

第二天,唐鉴以广西太平军起奏事。咸丰帝想让唐鉴再次当官,唐鉴拒绝了。

之后一次召见中,咸丰帝问:治国理政以什么为先?唐鉴答:以人才为先。咸丰帝不以为然,胪列了一大堆内外大臣的名字,难道他们不是人才吗?三次反问,唐鉴都不答。咸丰帝大怒,指责唐鉴轻视诸臣。唐鉴答:不是轻视,他们都是黼黻休明而有余之才。咸丰帝说:难道黼黻休明之人不是人才吗?唐鉴答:我说的是戡乱定治之才。咸丰帝说:难道天下有大乱吗?广西蠢动小贼,平定并不难。唐鉴叩首说,他曾经在广西工作过,晓得情况,如果在广西境内歼灭乱匪,则是“国家之福”,倘若出了广西,恐怕是蹂躏湖南、湖北,东南半壁江山不堪设想。咸丰帝大为震惊,气得甩衣而去。当时,大臣们纷纷指责唐鉴的言语失妥,有不测之后果,而唐鉴处之泰然。

第二天一清早,咸丰帝再次召见唐鉴,问:听了你说的话,昨夜我失眠了,你作为老臣必有高见,正如你说的非得戡乱定治之人才,那么你意中必有人才,你先说说有哪些人才值得采用?唐鉴答:这种人才实在难得,我是担心皇帝您,因此直抒己见,我暂时没发现这种人才,不敢虚妄推荐,怕耽误大事。咸丰帝连连问唐鉴,唐鉴不答。咸丰帝笑着说:你危言耸听,不推荐这种人才,我唯你是问!你尽快推荐你所晓得的人才。

第三日,咸丰帝召见唐鉴。

第四天,咸丰帝又召见唐鉴。咸丰帝问:你发现人才没有?唐鉴答:我供职太常寺时,与朋友们一起讲学,那个时候有很多这种人才,但是我退休离开京师十多年了,他们已晨星寥落了,这种人才实在难以找到,我不敢乱推荐以敷衍塞责。咸丰帝说,不管是京师、各省的大臣,还是民间无名小辈,尽你所知道的一一推荐。唐鉴犹豫再三,不答。咸丰帝不断催促唐鉴回答,唐鉴乃说:我再三思考,目前只有曾国藩勉强可以胜任戡乱定治之事,但是他学识有余,才智不足,不过他知人善任、集思广益,能以众人之才为才,赋予重大艰难之任,一定会有所作为。咸丰帝欣然采纳。唐鉴叩首请回,咸丰帝目送之。这时,唐鉴又叩首上奏说:我还有一言,当前文恬武嬉已久,忽然有战争、造反之事,处理起来必定是非常困难,而事变无常,必有失误。因此皇帝您要确实信任他,给予实权,不要分散他的权力。曾国藩有定识、定力,沉毅过人,必能坚贞不摇,屡败屡战,精神永远振作,如果一有失败或者他人弹劾,就马上撤换他人,恐怕难以平定战乱。咸丰帝点头赞同。

唐鉴回去后,朝廷的大臣们腹诽之。因为当时是太平时期,忌讳说这些事情。

八月二十日,上谕说,唐鉴既然不愿意再当官,可以回江南了。后来,唐鉴回到宁乡养老。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八日,唐鉴逝世,寿八十又四。曾国藩为之代上遗疏,朝廷赐谥“确慎”。是年三月廿五日,葬于宁乡。曾国藩为恩师唐鉴亲撰墓志铭。

我要讨论的问题是:世代伦理之中的上下互助,也即长辈与晚辈的互助。血缘关系的上下互助,要求上下相应,如“子子孙孙永宝用”、“慈与孝”、“光前裕后”、“扬名声,显父母”等。师生关系的上下互助,是类似的,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文》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古代,每家每户的中堂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师,是指孔子与有其开创的师道。“开基作祖”,是用于血缘关系,也用于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人有局限的。一个人总是受制于各种条件,需要有上下的相应。父母亲之希求,子孙要孝应。老师之希求,学生要回应。当然,这个求、应也受制于各种条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明显谈到了个人的局限性。

“子子孙孙永宝用”,其意思是说,铸造一件青铜器,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希望自己的生命价值超越时空,美名永恒存在,德行功业流传万世,既教化社会,也教化子孙,而子子孙孙要仿效祖宗,继承祖德,奋发有为而取得一定的成就,并永持地位,也使得祖宗之美名、美德万世长在。这里面有上下互助,祖宗要建功立业,造福子孙;而子孙要奋发有为,永持祖德,让祖宗之美名、美德永耀。

一代超过一代,“当仁不让于师”,徒子徒孙没杰出的成就,祖师之德可能会失传。中国人普遍关心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这是千百年来的集体无意识。在古代,祠堂训诫子孙,会要求子孙“开基作祖”;而在宗教团体内,也会要求徒子徒孙们“开基作祖”。

兴灭继绝,“为往圣继绝学”,是超越血缘关系、师生关系的上下互助。

纵观古代,一门学问要建构出庞大、繁复的完备体系,往往都是历经几代人、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因此师生互助十分重要!

▲曾国藩金陵本《船山遗书》

王船山“抱刘越石之孤忠”,“希张横渠之正学”,此希求,他一辈子都没办法得到实现。到了清朝,唐鉴、陶澍、邓显鹤、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人感应了王船山之希求,作出了回应。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上下互助。

陶澍、左宗棠的互助,其实质是上下互助。胡林翼对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的帮助,郭嵩焘、曾国藩之间的互助,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章士钊、仇鳌对青年毛泽东的帮助,是上下互助。

湘军,小队伍大多出自一个家族,内部是互助的。

过去,我们讨论湖湘文化,总是表述出一些宏大叙事的话语,鲜有从社会学、道德心理学等立场来讨论问题的。譬如说,《周礼》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互助。

我今天讨论唐鉴、曾国藩之间的师生上下互助,即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呢?前几天,我拜访原岳麓书社社长夏剑钦老先生,我提及郭嵩焘劝说曾国藩出来办团练,而夏老先生提到了唐鉴在咸丰帝推荐曾国藩之事。一时,我感慨万千!

不管如何,互助,是千百年来的“正义”。不管是谁的“需求”,我们都要“有求必应”!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