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深化劳动教育改革 夯实人才强国战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9-11 10:44:45

刘晓寒 戴伯秋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职业教育应着眼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始终秉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合力量,多主体、多环节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多个主体。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对劳动教育的标准与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家庭劳动教育注重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强调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体现多样化,需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凝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高职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其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参与培养的各个主体,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均会影响其劳动观念的形成。基于此,劳动观要从参与培养的各类主体入手,形成“人人都是劳动教育参与者”的大格局。另一方面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为主抓手,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劳动+专业”实践教学,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的劳动实践课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各类社会活动为契机,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等有机结合,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各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专业设置、可用资源等均存在差异,开展劳动教育应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坚持共性推进。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足开齐课时,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认识劳动、家庭劳动、集体劳动、工作劳动和社会服务五个层面的技能模块。坚持个性发展。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类型丰富、形式灵活的劳动实践。比如,工作劳动按不同专业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工作劳动内容,有针对性引导,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又如,社会服务根据专业特征设计服务内容,如旅游专业的红色景点讲解服务、教育专业的爱心支教服务、酒店专业的会务服务等。坚持动态更新。在建立与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社会各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社会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及时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进行调整,使之不断地创新与优化。

坚持“多元主体”,建立科学规范考核评价办法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的养成,核心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实施劳动教育学分制。在劳动教育形式多元化方面,可涵盖学生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培养环节,研究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相关办法,以此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评价是一个循环过程,多元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自评、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评价等。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可考虑允许学生参与评估,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