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回故乡,拜老农为师

邹 理 姚时珍   《文史博览》   2023-09-06 15:48:08

文/邹 理 姚时珍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作家、编译家周立波偕妻子返回故乡湖南益阳,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拜“盖满爹”为师

1954年仲夏,周立波在益阳楠木塘住了一些日子,认识了一位木匠出身的农会主席、互助合作委员会主任徐盖平。徐盖平50多岁,人称“盖满爹”,为人正直,办事热心,对合作化工作抓得紧。“盖满爹”有两个儿子,都是好劳力,但开始思想不通,不肯入社,父子因此大吵起来,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家庭风波。周立波以此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盖满爹》,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这是周立波返乡后创作的第一篇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周立波曾谦虚地对人说:“我拜‘盖满爹’为师,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周立波和“盖满爹”从区里开会回来,听说村口屋场一个小孩被毒蛇咬伤了脚,情况紧急。他们立即赶去,用一根粗绳把伤口上方扎紧。他们又接来一盆井水,把小孩的脚伸进盆里,用一块打碎了的瓷碗尖片,放在火上烧一会儿进行消毒,再用它在伤口处划一道口子,放出毒血,以冷井水反复清洗伤口。再到山坡田边扯些七叶一枝花、蛇不过、鱼腥草、半边莲、蒲公英、犁头草等草药,让小孩一边敷药一边吃药。小孩很快就好了。

后来,周立波老家的邻居盛如庆在摸泥鳅时被毒蛇咬伤,周立波闻讯赶去,他采用向“盖满爹”学习的办法进行了施治。

与“亭面糊”为邻

1954年夏,基层干部陪同周立波走访桃花仑竹山湾一带的农户。他们走到村口,见南面坡上有一栋房子,一个光头农民坐在一把矮竹椅上,含着旱烟杆,吞云吐雾。

同行干部告诉周立波:“这人叫邓益廷,外号叫‘亭面糊’,喜爱喝酒,是种田高手,有三手硬功夫。第一是耙田,耙田是农活中难度较大的,不少农民对高低不平的田,左耙右耙也耙不平。而‘亭面糊’操起铁耙,只几个回合就把田耙平了。第二是筛米,用大竹吊筛筛米,易学难精,很多农民难把米与谷分开。而‘亭面糊’操动筛子旋转几个回合,就能把谷集中到筛子中心。第三是识牛,他会摸牛的骨架,会看牛相,看牛的口齿就知道牛的年龄,还会治牛病。如果说邓益廷是个稀里糊涂的真面糊,怎么会有这三手绝活呢?”周立波听了,连连点头,陷入了沉思。

1955年秋,周立波全家从北京迁到了益阳桃花仑落户,和“亭面糊”成了好朋友,不久后还搬到竹山湾与“亭面糊”家同屋共居了。周立波不但向老邓学会了好些农活,而且收集了许多幽默的故事和方言土语。老邓习惯地称周立波为“周部长”。周立波称赞他是务农专家、田状元。“亭面糊”听了,笑得连嘴巴也合不拢。

周立波与农民深入的交往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这使他笔下的人物鲜活生动,故事饱满感人,可以说,对生活的了解和熟悉是周立波取得文学成就的重要原因。

《文萃报》3274期摘自《文史博览》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史博览》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