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小戏《书房调叔》的审美意义

周霞   《文萃报》   2023-09-05 15:40:48

文、图/周霞

花鼓小戏《书房调叔》是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同时也是湖南小戏剧种的代表剧目之一。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合理、巧妙地运用了道具“两张条凳”演绎人物的各种心情。与过去演出该戏相比,现在删掉了剧中一些庸俗的、讨好观众的东西,更提倡人性的挖掘。剧中人物“嫂嫂”在封建礼教下,勇敢追求爱情。该剧开拓出传统戏中具有现代意识的永恒话题,演绎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人性,达到了审美新高度。

一、《书房调叔》是一部爱情悲剧 演绎的 是被扼杀在封建礼教下的一颗“勇敢”的心。

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深刻,其反映的事件也是极其广泛,具有普遍性。封建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在这个小戏里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反映与审视。

(一)《书房调叔》隐藏着对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泯灭人性、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我们将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称之为封建礼教。对于传统礼教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礼”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礼俗、礼仪、礼节、制度等。礼节是个人的符合规范的交际性行为。礼俗是依托民俗民风而存在的礼。礼仪通常是指在集体活动中的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行为。由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礼俗、礼仪、仪容共同组成文明的社会生活景观。“礼”既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那么,在封建社会,“礼”就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所以,对于传统礼教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最高统治阶级在制定礼教时,竭力保护自己阶级的利益。他们在制定礼教时,是根据自身的利益来设定,而不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制定。所以,它也就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但是,中国古代的礼教被扣上“封建”的帽子,被全面否定和抛弃,也是不对的。封建礼教乃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所应当地批判封建礼教中所存在的泯灭人性、扼杀人性、戕害人性的糟粕,但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传统的人文礼教。传统人文礼教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反映的是人的共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共性,因而,我们应倡导学习传统礼教中好的人文礼教,而不是全盘否定。

编剧不是简单地描述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爱情本身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而造成了悲剧,以此来批判泯灭人性、扼杀人性、戕害人性的封建礼教,这是编剧高于其他作者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之处。

(二)演员要学习多思辨、思考,突出“现象思考、意义思辨”,才能常演常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有些演员文化水平不高,对作品认识、对故事、事件,特别是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文教养、社会阅历、经历等都没有相应的分析能力。很多时候都是导演排,师傅教,自己很难独立完成对人物角色的分析与创造。特别是我们常演传统剧目,都是师傅怎么教,我怎么演,生搬硬套,使演的人物缺乏生气。除了嗓子好能唱点老腔老调,基本上不能再在演技上更上一层楼,更别说新创剧目了。所以,做演员的要学习多思辨、思考,突出“现象思考、意义思辨”,才能常演常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三)女人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勇敢、顽强,才能真正活出女性的风采,才能勇敢面对未来。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人被束缚在男权世界制定的“封建礼教”中苦苦挣扎。在这样的男权世界中,花鼓小戏《书房调叔》中的“嫂嫂”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是“冲破水底天”的石头,是遥指月亮的手指,她当得上“雪地傲梅”,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楷模。“嫂嫂”更是那个时代中勇敢面对男权制度的勇者,是争取女性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典型形象。

在现代社会,世界上许多国家用新时代的人文礼教代替了传统的人文礼教。在新中国,人们更加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能力。新的历史时期,女人的社会意义更是不可替代。现如今,女性的意识觉醒很重要。女人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勇敢、顽强,才能真正活出了女性的风采,才能勇敢面对未来去前行。

懂得这部小戏的意义,在塑造人物“嫂嫂”上,我将嫂嫂演绎成一位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敢于追求爱情、敢于讲出心声的“先锋者”。她的悲剧是时代所带来的。勇敢面对自己的心,勇敢地对自己爱慕的男人讲出自己的心声,嫂嫂是那个时代的奇女子和英雄。我演这个戏,将着眼“勇敢”二字——勇敢面对自己。

二、《书房调叔》内容丰富 深邃,它伸向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阐述着欲望和冲突——人性的挣扎与抉择。

(一)“叔叔”的潜意识里没有爱 给了“嫂嫂”当头一棒。

该戏的内容丰富深邃,将触角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用平常人的小事阐述着欲望和冲突——人性的挣扎与抉择。如唱词中,叔:我本是圣贤门下桃李客,岂与你胡乱结成亲。又如,叔:惹得圣贤发了怒,丢掉我头上好功名。再如,叔:休怪小叔无情意,读书人有本难念的经,我虽是有七情六欲的男子汉,怎奈是三纲五常压斯文。这三段唱词,唱出了“叔叔”的真心话——“我本是圣贤门下桃李客”“丢掉我头上好功名”“怎奈是三纲五常压斯文”。第一句为自持身份,要比嫂子地位高;第二句为我是要考功名的,你不值得我为你(爱情)丢掉前程;第三句为我心里有你,但你(爱情)没有未来有用。用封建时代的眼光来看,“叔叔”也许没有错。

在今天,有的人重仕途,有的重感情,每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世上既有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经典爱情故事;也有顺治皇帝福临为董鄂妃出家的传奇;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如陈世美杀妻灭子的狼心狗肺;美狄亚手刃亲子惩罚丈夫的反叛惊心动魄。爱情、事业、权力和地位,在不同人的眼中分量不一样。但作为女人的我坚决地认为:爱是最美好的,最圣洁的。

“叔叔”爱不爱?敢不敢爱?爱了又如何?又会如何?对于“叔叔”来说是很明确的,他选择也是决绝的。如果“叔叔”态度模糊,“嫂嫂”又一心在“叔叔”身上,当“叔叔”有中榜的那一刻,“嫂嫂”的未来有可能又是一个“秦香莲”。还好,“叔叔”只给了“嫂嫂”当头一棒。花鼓小戏《书房调叔》最大的魅力、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永恒”话题,具有现代性。“现代性”即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人性,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戏剧是舞台艺术,观众由美感而产生的情境、形象、主题,主要来自戏剧本身的三大特点,即舞台性、冲突性、直观性。“审美”主要指欣赏者接受美感创造出的境界与意蕴。舞台的假定性故事,人物间的人性碰撞与冲突性,受众观演的直观感受,组成受众们的思考。能让受众观戏回家路上想一下:如果是我,我会像“他”(她)吗?我们的戏就达到了戏剧的审美意义,也就是 灵魂拯救”。

(二) 做坚守传统艺术的守望者 戏曲文化的传播者 更要做受众灵魂的审美引领者、塑造者、鼓舞者。

戏曲教学的传统方式是口传心授。明朝解缙《春雨杂述·评书》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在过去,没有拜师是学不到东西的。不领进门,就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拜师学艺后,进门观景了,才知道艺海无涯,才又会参师修业,从而登堂入室。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花鼓戏青年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设置课程有表演理论、戏曲程式、花鼓戏音乐、《书房调叔》人物、剧本分析及人文素质培养。采用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表演理论、声乐基础、乐理及视唱练耳、花鼓戏艺术研讨、戏曲表演基本功训练等学习方式,还有学员回原单位实践、撰写结业论文、采风以及结项汇报展演。课程中,导演创作及如何启发演员塑造人物、花鼓戏表演、《书房调叔》剧本人物分析、长沙花鼓戏戏曲程式与生活、分析剧本、人物念白等系列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的教授模式,我们在细心呵护与相互交流中快速成长了。

这次学习,我不仅仅只是收获了技与艺,更多的是体味到:演员不仅要做戏曲文化的传播者,还要做坚守传统艺术的守望者。在著名专家贺艾芸、欧阳觉文、李小嘉、彭兆安、刘赵黔、陈年秋、童晓阳、周文清等老师身上,我见到了“传道受业解惑者”的风采!假若有一天,我有机会参与类似教学活动,那时我不仅仅是戏曲艺术的继承者,也不仅是一名教学者,我也希望能够成为像这些老师一样——做坚守传统艺术的守望者、戏曲文化的传播者,更要做受众灵魂的审美引领者、塑造者、鼓舞者。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