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打赢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协同战和阵地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28 17:18:01

核心提示 

对标全国先进,湖南县域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实施强产业、强县城、强园区“三强”战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动能、效率、质量“三变革”,打赢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协同战和阵地战。

实施“三强”战略 推进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县域经济涵盖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有利于更好稳增长和促就业。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关键纽带、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载体,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引入外部资源要素的主要入口、集聚载体,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只有将县域经济发展好,经济蛋糕才会越做越大,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会更加畅通。

县域强,则湖南强。目前,我省86个县市拥有全省71%的常住人口、90%的国土面积。 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显现出五大特点: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但对标全国先进,我省县域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实施强产业、强县城、强园区“三强”战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动能、效率、质量“三变革”,打赢县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协同战和阵地战。

实施“强产业”战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产业强,则县域强。当前,应着力推进全省县域“两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质行动,让产业准起来、优起来、特起来、强起来,进一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开展主导产业提质行动,有效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立足各县域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全省县域产业链,整体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空间格局。细分产业链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把县域资源禀赋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耕细分领域,加强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市场优势,统筹内培与外引,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吸引外部要素向本县域流动,服务县域主导产业的培育;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两手抓”,壮大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布局量子信息、氢能核能利用、低维纳米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未来产业,建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链长制”,聚焦“强工、兴农、活旅”,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深化产城、产教、产金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开展优势特色产业提质行动,推进产业链全链条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科技园、产业强镇等重要平台,优先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园区集聚和连片产业集群,引导组建农业企业集团、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培育一批工业、农业、文旅等特色小镇,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实施加工企业倍增行动,发展县域特色加工业,培育加工标杆企业和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提档升级;增强县域对城市新兴优势产业配套功能;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盘活集体资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致富优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发展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进一步培育和建设浏阳烟花、湘潭湘莲、华容纺织、湘阴调味品、桂阳家居智造等15个省级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品牌提升。比如应加强器形、色彩等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醴陵陶瓷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持续竞争力;通过弘扬竹文化、做响竹品牌,提升桃江县竹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强县城”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没有县城的高品质,就没有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应实施“两城”(县城和小城镇)提质行动,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实施县城提质行动,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发展空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以“三区三线”为红线,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其教育、医疗、养老等宜居宜业功能,促进县城充分发展;推进县域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加大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建设,推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进金、政、产、学、研等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建成县城综合功能区;推动“人的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实现县城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共享同享;深化实施人才强县工程和“湘商回归”工程,深化“万企兴万村”“湘贤助乡”行动,引进、留住人才;提高县城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完善项目合作制等人才合作模式,破解县域引才难题。

实施小城镇提质行动,有效发挥其连城带农功能。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设计,有效衔接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城镇化难点、对接乡村振兴重点,支持一批重点中心镇与县城规划和功能配套,建设一批卫星城镇,支持中心镇向专业特色镇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就近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和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建设乡镇运输服务站,加强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和数字网络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提升县域商品流通效能和区域辐射效应,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实施“强园区”战略,充分发挥县域园区集群效应

应着力推进县域“两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提质,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带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规划建设,推进县域园区提质。谋深谋远县域园区规划,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做好产业链的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提升产业配套率,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十亿级企业;科学规划园区功能,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医药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用好用活“五好”园区的政策红利,营造良好的园区生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推动外贸“破零倍增”;推动园区创新能力提质提效,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持续探索推广“雨溆工业园”等区域合作新模式。

加强创新创造,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提质。坚持以创新创造加快现代产业集聚,形成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引导发展向园区聚焦、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倾斜、改革在园区先行,改造升级产业园区,盘活园区用地、释放发展空间,建立园区低效用地盘活清退机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探索连片改造、混合开发、实施地券制度等办法,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完善园区管理,强化“亩产论英雄”,打造规模更大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综合体,促进县域产业园亩均增收增税;推动创新驱动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等园区协同发展,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支持在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互补性强的产业集聚区,比如打造双峰农机制造小镇、江华电机小镇、安化黑茶小镇等,释放集聚区辐射带动效应。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发展县域经济应做好“六个坚持”

陈秋华

近年来,我省县域在维稳经济大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省县域应全面准确研判发展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以“六个坚持”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经济“体量”与“质量”双目标提升,推动县域经济内涵式发展。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提“体量”与“质量”。紧盯“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两个重点,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升级传统产业,提升特色农业质效;坚持一园一链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提升工业经济质效;强化品牌提升,支持打造片区公用品牌、“一县一特”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精品品牌。二是绿色发展提“体量”与“质量”。算好经济和生态“两本账”,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耕地修复攻坚战,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循环产业园区、绿色环保产业、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加快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双轨并进,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一是注重把握机遇。把握参与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精心谋划、布局、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分类指导。我省县域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应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等,科学谋划论证“一县一策”,因地制宜实施分类精准指导。三是注重考核评价。就全省各县域经济开展客观公正评比,以考核促工作提升、促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双向发力,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抓综合统筹。压实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抓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制定综合性县域经济规划与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抓民企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切实推进“纾困增效”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制造业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推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升城镇发展品质,打造城镇生态空间网络,增强城镇发展韧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弱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二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稳固五年过渡期帮扶政策和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为抓手,由脱贫攻坚向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深化扶志扶智,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不断拓展基层干部的视野和本领;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推动县域经济增赋发展。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立足科技“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惠及民生”宗旨,聚焦市场需求,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相融合,集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强化科技政策落实,以“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创新赛道上赶超进位”;发挥科研团队、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二是推进制度创新赋权县域经济发展。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培优育强龙头企业,使其“顶天立地”;让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股权型等合作;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平交易、合理配置,将县域打造成投资洼地、产业高地、创新宝地、机制平地、百姓福地。

坚持“底线思维”与“防范风险”双管齐下,推动县域经济稳健发展。一是抓实底线任务。督促各县市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千企兴村、万社联户”产业帮扶行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防范运行风险。督促县市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逐步降低债务风险等级;探索开展债务风险等级“创绿”和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加快县域平台公司改革进程,采取“空间换时间”的策略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坚持财政、国资、金融等综合施策,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系湖南省农村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打造县域新业态新模式

刘辉

县域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阵地。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全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农村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湖南着力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新增早熟油菜、洞庭香米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休闲农业实现营收493亿元,同比增长4.8%;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99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到11.9万个、19.3万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应进一步发力农村产业融合、打造县域新业态新模式,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三产融合”为核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做精现代农业。立足粮食、油料、畜禽、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湖南省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等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立足“一县一特”“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江永香柚、桑植白茶、宁乡花猪等农产品品牌,促进县域农民增收。

做大精深加工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预制食品、保健食品、即食食品等产品研发;大力支持农产品预制菜等产业项目发展,推动预制菜加工园区建设,打造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为抓手,打造集产品研发、深加工、营销、冷链物流运输全链条于一体的绿色智能农产品数字化加工园区。

做优农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突出乡土乡愁、回归自然、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乡村旅居等乡村特有元素,催化以农耕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联动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坚持“一县一主题”定位,以“绿化-美化-多样化-艺术化”模式营造富有湖湘韵味的乡村景观空间;根据全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鲜明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避免经营同质化。

以“链条融合”为抓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

聚焦延伸产业链。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集育种、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显著提升价值链。全面推动县级产业园建设,培育知名农业品牌,实现“一县一特、一特一园、一园一牌”;以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为抓手,强化标准引领,在县域范围内开展绿色有机茶园、果园、菜园创建,构建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增值;重点支持茶油、茶叶、中药材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构筑打通供应链。推进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补齐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短板;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布局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共冷库、低温配送中心等冷链设施;增强乡镇商业的集聚效应和村级商业便民服务能力,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和农村新型便利店,提升县域商业网络服务水平。

以“数农融合”为引擎,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智能技术在农业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彩印包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积极搭建智慧育种、智能种养、智慧农机管理、农产品物流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产、供、销、管各环节数据集成和可视化,推动精准化生产、高效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打造县域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圈。

打造农村电商新模式。以实施“数商兴农”为抓手,对接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打造“电商+网红+农户”模式,组织网红达人开展直播带货,助推“湘品出湘”;完善电商孵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集产品展销、仓储物流、网货研发、直播带货、人才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电商服务平台,提高农村电商运行效率。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和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生物技术等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围绕粮、油、茶、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发展“产业大脑+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基地”模式,打造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综合型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县域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快“五好”园区建设 为县域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罗荷花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产业升级的主力军。自2021年我省部署推进“五好”(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环境好)园区创建工作以来,改革在园区先行、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全省园区建设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2022年,我省园区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五好”园区综合排名前五的省级园区有3个在县市,有效助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省“五好”园区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园区规划定位不够清晰。一些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发展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园区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2022年,县域“五好”园区15个,在全省96个县域园区中仅占15.63%。三是园区建设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我省不少园区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其运营市场化不足。鉴于此,全省应持续推进“五好”园区尤其是县域“五好”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加强规划定位,勾画园区发展蓝图。紧扣我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标“五好”园区创建标准,引导各县域园区根据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定位,积极推进园区规划编制修订工作;各县市须明确园区有什么、缺什么、怎么办,聚焦“一县一特”、培育“一县一业”,统筹安排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布局规划,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竞争力强的园区发展格局;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园区功能,全力推进“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发展,构建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园区。

赋能创新平台,推动园区动能转换。引导政策、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高效集聚,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园区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政策出新。推动园区发展和政策支持良性互动,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园区企业创新升级,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迈进。二是金融模式创新。针对不同企业发展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建设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园区创新研发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科技革新。引导园区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推进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相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四是人才创新。大力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新兴产业领域有重大突破的人才团队,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高地,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立足产业项目,健全园区产业链条。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县域资源禀赋,推进“两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提质行动,不断壮大县域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以产业培育稳链强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发展竞争力强、亮点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持续拓宽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发挥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在园区内形成大兴产业、大抓企业、大上项目的强大合力。二是以招商引资补链延链。坚持将精准招商作为补强产业短板、促进项目投资的重要方式,整合园区供应链、协作链,提升产业配套率,不断完善产业集群,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园区发展活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绩效化考核和特色化发展,赋予园区必要权限,调动县域园区工作积极性;推动园区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园区行政管理职能和市场经营职能剥离、管理机构和运营企业分离,做大做强园区运营平台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运营;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和机制障碍,持续推进共建模式创新,集聚不同园区的资源区位优势,鼓励县域相邻、产业相似的园区融合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园区品牌形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立营商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园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改革;分类制定园区企业“一件事”清单,将关注度高、普遍性强的高频事项集中办理,为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加快构建适宜园区品牌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制度环境,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园区品牌管理意识和“品牌立园”的经营理念,拓展重点领域品牌,久久为功促进发挥园区品牌效应,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