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音乐评论生态的珍贵样本——《肖舞音乐评论选》阅读札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28 17:07:11

文丨张湘彦

历时八年,久久为功,殚精竭虑,数度增删,肖舞老师的第四本新著《肖舞音乐评论选》终于面世。这部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万言的著作,系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的成果。

唐代诗圣杜甫《偶题》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肖舞音乐评论选》收录了肖舞老师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发表的32篇音乐评论文章以及24篇音乐人物、12篇各类研讨会发言稿。可以说,这本书不但是比较集中地展现了他音乐评论写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且对当下的音乐评论生态而言,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样本。

阅读这样的书,我立刻产生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一个多年来在文字中默默追求而继续前行的写作者面前,我看到了一种来自心灵高端的定力和苦苦打磨篇什的诚意。书中所选的68篇评论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新时代以来湖南省的大型音乐作品,以及湖南音乐家们的作品。而这沉甸甸的分量,像极了田野里深秋的籽粒在风中闪光,沉实而饱满。

我的目光在感动和欣喜中行走,不自觉地进入到了我所熟知的领域和作品中,不断地引发会心的共鸣:“作为文艺家:这队那队,从不站队;这派那派,自成一派;这局那局,关键是格局;这作品那作品,关键是人品;这奖那奖,关键是百姓的褒奖。”“当前艺术评论者缺的不是实践、不是看演出,缺的是评论思维、是新知识的储备与学以致用。”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其苦心孤诣,人品文品,令我钦佩不已。犹记得,认识肖舞老师是在一次戏剧评论研修班上,他的发言,思维跳跃,语速极快,如疾风骤雨,扑面而来,能真切地感受到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在滚动。如果不认真听,不仔细想,不努力去捕捉,就能稍纵即逝。

但是,当十年之后捧读这本书时,不难发现,肖舞老师已经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他数十年的阅读、思考、写作中完成的,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辉煌的过程。由此可知,在音乐评论写作的世界里,肖舞老师的功力不可小视。

尽管身处省会长沙,都市喧嚣,但他依旧淡定而执着地保持对艺术的敬畏,对评论写作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我想,应该连他自己都不记得参加了多少部作品的讨论评论,不记得看过多少次的舞台演出,不记得听过多少首音乐作品了吧?

无论是名人大作,还是后辈新作,肖舞老师都是倾注了满腔热情。例如《青春年少  才情满怀——议“00后”歌词作者陈珂的审美创造》一文,开篇中就满怀诗意地感叹:“十八岁,意味着小小少年步入成年天地,意味着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意味着含苞已久的花蕾如期绽放;十八岁,是如诗如画的之时节,是尽情幻想、做梦之时节,是勇敢尝试、勇敢追梦之时节;十八岁,开始以爱好为行为目的,以趣向为前进动力,以青春智慧奏响人生最美的音符。”

继而,隆重介绍出:“在湖南词坛,就有这样一位十八岁的“00后”新锐派歌词作者。近年来,其作品频频亮相于原创基地、专业期刊、主题音乐会以及各大文艺圈微信群等,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与巨大的能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言语中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莫大的鼓励。文章的后半部分,更是精准地概括出“灵气”“生气”“乡气”“真气”“人气”五个可圈可点的独异之处,为十八岁的陈珂真心点赞。殊不知,这就是一种智慧的贡献,一种心血的浇灌啊!

此外,书中谈见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实事求是。从不曲意逢迎,从不矫情武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当我翻阅到《新时代歌曲创作生态的八大失衡现象》这篇文章时,不禁拍案叫绝!

这篇评论结合了当前音乐创作尤其是歌曲创作的实际情况,从“重技术、轻艺术”“重奖项、轻作品”“重创作、轻评论”“重数量、轻质量”“重模仿、轻原创”“重制作、轻原作”“重演唱、轻创作”“重美学、轻道德”八个方面的失衡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巧妙地解析了宏大的时代主题,并稳健、有力地进行了价值输出。

其中有写道:“音乐是艺术不是技术。真正的优秀歌曲往往是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朗朗上口,群众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能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歌曲创作的现状进行揭露:“不少歌曲的词章文采斐然,形容词堆砌,美得腻人,造成主题模糊、意象多元,篇幅冗长,民众听了半天雾里看花。”“一样的唱亲情、唱友情、唱爱情、唱颂歌,为什么有些歌曲那么声入人心广为流传?窃以为,其关键是接地气,富有烟火气,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对人生的感悟既深邃又透彻,散发出了强大的共情力与艺术魅力。”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能解决问题,这种求着务实的评论方法,如果不是深谙乐理的内行人,怎么可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而在该书中,这样的例子可谓是俯拾皆是。

例如在《凿穿主旋律与听众之间的“隔离墙”——听“四季如歌”系列歌曲》一文中,他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来严格要求该系列歌曲,进而建议道:“词作语言有点诗歌味道,可以更通俗易懂,用词更精确,意象更集中纯粹,力求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另一方面,音乐有点守旧,过于传统、单调,现代成分与创意可以更多一点,使之更加适合青年听众。”文末更是提出了最具有价值的意见:“假如定义为大湘西的四季如歌,那么,湘西本土音乐元素就要更多更突出,进一步增强听众的记忆点与共情点,否则,未必需要。同时,音域太广,可以控制一点,增强歌曲的传唱性,便于群众接受与演唱。”

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是因为肖舞老师既有歌曲创作的丰富经验,又有着对艺术的追求,无论是作词亦或是作曲,他能够顺着主创者的思路,给一些“旁观者清”的启示或者建议。正如他自己所言:“评论与创作犹如一对永不交叉而各自独立、平等的平行线。而最理想的状态:评论者精通理论之余搞一点创作,创作者创作之余写一点评论。”

作为创作与评论两手抓的肖舞老师,显然不愿意做一个戴着概念化镣铐的“舞者”。类似这样的论述,在该书中已构成了一道亮丽活泼的风景线,让我读来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我能够想象到,肖舞老师为了艺术真谛的创新与追求,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不断否定,不断挑战。

结识肖舞老师已十年有余,其实,他的评论写作不光是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而且广泛涉猎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做到了“一专多能”。诚然,艺术的门类都是相通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不是一位把评论写作当做茶余饭后一种消遣的娱乐之人,而是作为本职工作之外的一种人生事业来追求。他的朋友圈除了报社编辑工作之外,就是看书写评论。他绝对做到了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持之以恒,不离不弃;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在音乐评论写作的征途上,他行进的步伐是坚定而执着的。

人与艺术,结伴而行。生命之歌作为时代精神的回响,永不停歇;而艺术之河也在旋律的怀抱中尽情流淌着。《肖舞音乐评论选》一书并非繁复精深之皇皇巨作,它简要而博广,专业而平实,观点鲜明而开放,可信而又可爱。因而,阅读该书,不如就此作为我向肖舞老师讨教的学习过程,而这段过程又恰巧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展开,汲取音乐素养,愉悦滋养自身,岂不美哉快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