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古纳今,散淡超逸——谈贺华富书法艺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28 12:18:10

王小华

“书法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无惧病魔,度过每一个难关。”贺华富如是说。

我与贺华富老师相识十多年了,相识纯偶然,相交也平淡。只知道他湖南湘乡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员,碧洲美术馆馆长。他的作品很受推崇,特别是楷书清秀端庄、古朴厚重、极具个人特色。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展出获奖,连续5次中国书画名城湘潭市金奖,其中毛主席的“老三篇”四条屏被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

1956年出生于湘乡的贺华富,是一个重情义的硬汉子。可是,病魔却无情地折磨着他。2015年10月脑溢血, 2016年的初夏,他居然冒着生命危险从湘乡老家赶来长沙给我送他的书法作品,坚守“君子一诺千金”。因为他脑溢血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走路还很吃力而且有些不协调,家人是禁止他出门的。他为了践行他对我的诺言,竟然瞒着家人偷偷地搭车、换乘,辗转找到了我。知道他的情况后,我深深地为他的举动震撼了。

七年后老天又来考验他,2022年2月又患脑梗,但他坚持与病魔作斗争,经历两次中风,身体基本上垮了,可那支毛笔一直没倒下。在恢复和锻炼的这些日子里,只要手能动,每天阅读碑帖。他对选帖、结字、执笔、落笔和每天练字的时间,都做出具体安排。他深知,时间不够用,练字容易学字难,而且要让写的字有内涵,就要博采众家之长。他说:“我喜欢读帖,揣摩字的特征、结构、笔画的形态,分析字的气韵、章法、风格,在读字帖和临摹的过程中,才觉得自己不受病痛的折磨。每天练习书法4个多小时,通过练习书法,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健康,身体恢复了很多。”

就是这样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信念,反复临摹,不断创造,战胜和克服身体带来的各种不便。现在更沉得下心,站得稳脚跟,线条更加肯定老辣,创作更有底蕴和想法,越发觉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有学之不尽,取之无穷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他理解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功能表现,主要有线美、光美、力美、意美、势美。线条的粗、细、枯、润变化,就形成了书法的美。一根线条既可以是“干裂秋风”,又可以是“润含春雨”,因此,书法的线是一种时空交感的艺术共同体,是富有生命意味和气势力量的“线条”。是流动的音乐。

于是古人就以“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等等比喻。所谓“屋漏痕”是说笔线不刻意雕琢,有自然之妙;所谓“印印泥”是说笔线要沉着不浮,力透纸背之功;所谓“锥画沙”是说笔线要圆润浑厚;所谓“折钗股”是说笔线挺拔而不露圭角,遒劲而骨力内含。黄宾虹也提出类似的用笔四法,他说:用笔须平(锥画沙),须圆(折钗股),须留(屋漏痕),须重(高山坠石)。

在五十余年的书法生涯中,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纵览群书,扩充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境界。一方面广读法帖,博学强记,反复临研,吟诗作对。一方面下棋、唱歌、跳舞、抚琴,贺华富坚持传统求变创新,法不离度,书贵自然之理念,努力用传统的笔墨,现代的笔意,写出自己的面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不张扬,不浮躁、默默无闻、勤习苦练、潜心研究,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体。一般别人都只知道他的楷书了得,其实,他五体皆能,行草功底尤深。他的书法既不失传统技法又富有创新精神,同时遵循从艺先学做人,坚持德艺双修,故书品人品有口皆碑。

字如其人,贺华富的作品有一种灵光,有一种灵动,有一种张力,有一种秀美,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因为他在书法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去发掘那些最深入他内心的文化记忆,去尝试一种独立的表现,借以营造独特的视觉。同时,他深知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和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东方哲学甚至是人格层次的再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湖南省美协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朱训德这样评价贺华富:“身正,心静,意闲,神宁。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一个人如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番功课,成就自己的艺术天地,没有个人的坚毅和沉潜品性,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时下,能像贺华富先生有如此心境,能在楷书上达到如此高度,实在难得。我经常想,人之可贵在如一以贯之,成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专家。在笔墨的律动中探究学问的深度,在点划纵横的讲究处建构心灵的乾坤。其实这是我们都应为之珍重的境界。‘身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君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

“艺无止境,行笃致远”,贺华富凭着自己对书法的满腔热情,对传统文化与对古圣先贤的敬畏,这种爱已经深入骨髓里的,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这种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痴情是值得我们去敬重和学习的。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