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忆老坛鲊粉香

    2023-08-25 15:27:20

文|熊其雨

食之无味时,孩童需要一点甜,譬如糖果或甜酒;大人则需要刺激鼻腔或味蕾的酸,比如,一捧老坛鲊粉。

鲊的官方解释,即是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且切碎的菜,可长期贮存。窃以为,这是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保存珍馐的最佳技法。“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时刻叩问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回归生活本真和一蔬一饭,我想,大概只有封坛静候的鲊粉才如此,赏味期是一年四季。

鲊粉不是上色菜,且用酸楚待客来。鲊粉,是湘北地区以及贵州山区的特色菜,因其做法和吃法不一,风味也不一而足。要说鲊粉的起源,也要从寻常人家操办的红白喜事中说起,在岳阳华容县农村,家中逢婚丧嫁娶之事,隔壁左右都来帮忙,敬祖宗、摆方桌、支长凳、贴对联、放鞭炮、吃流水席,而一旁厨房里的柴灶里,烧火佬也提起火钳四下拨弄,将灶火烧个不停,大家久而久之就将其称为“烧长火”,而这样悲喜不一的日子,也被叫作“吃长火”。也就是说,十里八乡的亲戚要带好衣物,专程回到一个人出生或维系一代人情感的出发点、交集点,叙旧情、赶人情,围坐在一起吃好吃的、喝散装谷酒,然后再住上三两天。“吃长火”结束后,为避免没吃完的扣肉、卤菜、蒸鱼、鱿鱼等荤菜馊掉变质或存放起霉,主家会将其分门别类盛出来,再用大碗分装给房前屋后的邻居或亲朋戚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也不会嫌弃这些“百家菜”,而是在连声感谢之余,乘兴提袋而归。

可别小看了这些“残汤剩水”,它却是制作鲊粉的关键。把一定比例的糯米和大米磨成粉,放少许盐或剁辣椒,用筷子将这些“残汤剩水”拌匀后装入瓦坛,用塑料袋密封后盖上坛盖,将圆形坛沿周边淋上水以隔绝空气,十天半个月后,密封发酵的渣粉产生酵母菌和乳酸菌,形成独特的酸味。夏天的早晨,揭开老坛坛盖,舀出红黄相间、香辣可口的鲊粉,将菜籽油烧热,放大蒜末开小火慢炒细煎,会呈现一小块色泽金黄、颗粒分明的形状,内里既有鱿鱼等的海鲜味,又有酸物发酵的陈坛味,足以鲜掉老饕的眉毛。待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用长勺掏出几勺煎炒一番,放凉后灌装在玻璃瓶里,是小孩带校佐餐的佳品。

而在湖北监利县等地区,还有一种米粉素鲊,勤恳的姑娘们在剁辣椒里放入盐、生姜、大蒜等佐料,再将蒸肉米粉等按比例放进辣椒里搅拌均匀,封坛十余天后,也有一股酸酸的味道。两者做法不一,味道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初仍是珍馐,如今已成记忆。在不少人看来,坛子菜虽然容易刺激食欲,但因其含盐量太高,容易加重身体负担,故多数人敬而远之。而我们这类远泊他乡的“新长沙人”,也越来越鲜有口福。

鲊粉,就像一轮悬在天上的上弦月,照在我心,却也时常提醒我:归去吧,老坛已空空……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邓执君

三审:陈胜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