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擎起制造名城脊梁——株洲工匠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工人报   2023-08-09 11:32:23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的现代化。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株洲历来重视劳模工匠人才培养,曾造就吴运铎、李临庄等一批批享誉全国的典型模范人物,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正迈向制造名城的株洲,发展的根本靠创新、靠人才。近年来,株洲市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树工匠人才,涌现了易冉、柳祥国、邓元山等一批大国工匠、湖湘工匠,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加快培育制造名城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工匠队伍

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技能提升为重点、以激励保障为手段、以标杆打造为导向、以作用发挥为目的,大力培树工匠人才。截至2022年底,株洲市人才总量接近70万人,其中产业人才占比65%,高技能人才达13万人。

思想引领塑匠心、铸匠魂。坚持把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持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匠心向党,立技能成才之志、走技能报国之路。近五年创新开展“学党史·话工运·颂劳模”等主题宣讲活动5800余场,听课职工达39万人次。

素质提升炼匠艺、强匠技。坚持将劳动和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有力抓手。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4000余场,参与职工30余万人。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各类职业补贴培训,筹集500万元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并每年拿出市五一劳动奖章50%左右的名额授予在市级劳动竞赛中斩获佳绩的技能人才。同时,推动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劳动竞赛。

产改赋能重匠工、育匠才。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出台《株洲市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任务清单》《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服务株洲“制造名城”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充分发挥株洲职教资源优势,依托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建设产业学院7所、焊接等实训基地25个,成立“双师”工作室65个。

树模铸匠造匠星、弘匠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培树“劳动之星”。2015年至今,选树全国、省、市三级劳模共282人、五一劳动奖章1058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树“工匠之星”。推荐获评“大国工匠”1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1人,2021年“湖湘工匠年度人物”3人、提名奖4人;全力打造“株洲工匠”品牌,评选出2022年“株洲工匠年度人物”10人、提名奖10人,并举办了“制造名城 匠星闪耀”首届株洲工匠论坛。大力弘扬“技能宝贵”新风尚,培树“技能之星”。据统计,全市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技术能手42名,省技能大师10名、省技术能手165名,市技能大师50名、市技术能手489名。

创新引领守匠情、传匠意。发挥劳模工匠的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和师带徒协会,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新建国、省、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6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5个、师带徒协会60多个,签订名师带高徒协议6000多对,4000多人通过“师带徒”晋升了技术等级。

株洲做法的几点启示

服务发展是培育工匠人才的基本前提。只有紧紧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根据产业升级发展需要,摸清技能人才缺口,找准工匠培育的着力点,系统谋划、有序推进,才能让工匠人才培育工作精准落地,才能让培育出来的工匠人才在大力培育制造名城的实践中有更大的作为和发展空间。

精神传承是培育工匠人才的必然要求。历史证明,从吴运铎、李临庄到易冉、柳祥国,只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领职工爱党、爱国,才能让一代代劳模工匠成为共和国的脊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资源整合是打造工匠品牌的有力保障。工匠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党委政府主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发挥工会、组织、发改、经信、人社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和职工踊跃参与,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株洲工匠”产生更大的品牌影响。

激励强化是深化工匠培育的重要动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以来,企业和职工在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方面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实践证明,正是积极的政策导向、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保障服务,让企业在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上更愿意投入,也让职工在素质提升、技能等级晋升上更有盼头。

平台创新是提升工匠素质的有效路径。建好用好劳模工匠宣讲团、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双师”工作室、产业学院等平台,创新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师徒结对”等活动载体,都是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有效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更高水平工匠人才队伍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工匠人才队伍决不能掉队。对标新使命新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目前株洲工匠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职工技能水平总体不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还不高,“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职教品牌优势不够凸显,工匠人才培养和选树机制还有待完善,非公企业工匠人才培育是短板。对此,要发挥株洲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盯紧短板弱项,建设更高水平的株洲工匠人才队伍。

厚植工匠文化,提升培育工匠人才的内驱力。大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通过推进“树模铸匠”工程、设立“株洲工匠日”、依托职工之家和户外劳动者驿站等广泛建设工匠文化墙等举措,强化价值引领、释放政策红利,引导企业自觉将职工素质提升、工匠人才培育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广泛开展“讲述我的师父”劳模工匠宣讲活动,让劳模工匠的师徒故事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让不同时期的劳模工匠人物成为株洲职工的精神标杆。

坚持系统谋划,健全工匠人才培育选树机制。推动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产业发展需要,主导制定全市工匠人才培育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株洲工匠”评选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产业等多级多层推荐体系。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株洲工匠”认定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株洲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积极推荐优秀工匠人才参加“湖湘工匠”“大国工匠”评选,并将市级及以上工匠荣誉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参考目录,落实相关人才激励和待遇保障政策。

抓实产改工作,夯实工匠人才成长成才基础。以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为抓手,继续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晋升、薪酬待遇为一体的职工技能形成体系和保障机制。依托产业园区和大中型企业,每年新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0个,并探索建立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和劳模工匠协会。建立健全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加大现金奖励和荣誉激励,并对有培育贡献的企业给予相应补贴。

深化产教融合,高标准培养工匠人才后备军。深化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专项建设投入。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进“双师”工作室建设,组织院校学生到企业车间跟班学习,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有机衔接。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专业、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由企校“双师”共同培养更多工匠人才后备军服务株洲、输送全国。

聚焦短板领域,加强非公企业人才培育工作。推动市委、市政府整合各部门力量,对非公企业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加强指导,既通过完善政策引导、强化激励措施,进一步降低非公企业在工匠人才培育上的成本花费;又通过开展贡献评估、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非公企业主转变观念、放眼长远,在培育工匠人才上主动探索、积极作为。全市各级工会聚焦开发区、工业园区,深入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并在各级劳模工匠选树中加大对非公企业的倾斜力度,给予非公企业更多平台和机会,让非公企业工匠人才不断涌现。(株洲市总工会供稿)

责编:陈丽丹

一审:陈丽丹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工人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