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丨必须警惕网言网语对于语言的副作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7-18 21:47:53

黄若玉 曹茜茜

“面对一阵风,气球会被吹走,而蝴蝶依旧可以随心飞舞,他们的区别在于有生命,有思考。”近日,江苏一小学老师将“网络烂梗”比喻为“被风吹走的气球”,呼吁学生回归语言的本真。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5G儿童”的语言环境亟待保护。

“梗”是“哏”的讹字,意为“笑点、伏笔”。人们在网络上“玩梗”,本意是通过对某事物的解码编码构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其既是区分“自己人”的标志,亦是集体狂欢的素材。网络热梗的出现,是一定时期或特定场景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折射和群体情绪的流露,也是青年群体解读并再造文化的新玩法、另类景观。

网络热梗本身并没有“原罪”,它能满足受众情绪的表达,也有助于开拓社交场景。但近年来,随着“come on the way ABC”“老师,报giao”“你这个老六”等烂梗高分贝、无脑化地充斥网络空间,“精神鸦片”的“毒性”也在不断蔓延至教育领域。部分青少年除了将其挂在嘴边,甚至运用到学习和考试中去。这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长期浸泡在如此扭曲的语言环境中,可能会导致青少年逐渐丧失思考判断能力。孩子在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却早早成为“文字失语者”,意味着重视和整治网络烂梗迫在眉睫。

江苏这名小学老师把“网络烂梗”拎到台面上,与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可见其良苦用心。当然,引导青少年规范语言表达,不仅仅是某一个老师的职责。我们要重视网络语言对于现代汉语的促进作用,鼓励多元化、接地气、正能量的表达。同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要携起手来,共同抵制网络上的“乌烟瘴气”,反对没有生命力的烂梗,为低龄青年营造更加清明的网络空间和更加健康的语言环境。

(作者分别系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