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中品端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23 11:53:08

文|胡键 【湘籍学者,湖南道县人,现任上海政法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魔都一入梅,雨就像泼一样,而此时南方各地酝酿端午赛龙舟的活动已经多日。端午总与梅雨相伴,豪雨常伴粽子投河。

端午节也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因而,端午天然地与中国南方有关,而中国北方似乎对这个节日并不太重视。或许是因为这个节日的起源传说与南方的历史人物有关。一种传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另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了,因此肯定与曹娥无关。至于晋国介子推,民间一般都把它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与端午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而且,因介子推是被晋文公放火烧死于山中,所以这就与端午的“水”没有关系。那么,是否就是与屈原、伍子胥有关系呢?当然民间的传说总归还是有一些历史的承载的,由于屈原、伍子胥的正直和爱国情怀,民间赋予了他们某种特殊的历史符号加以纪念,这自然是在理的。

不过,端午节的起源的确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最早可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划分季节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元年(前626),“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事则不悖”。意思就是说,先王安排时令时,以冬至为开始,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作为四时的中月,剩余的日子归到年终。这样次序就不会乱,百姓就不会糊涂,农事就不会有差错。从冬至到端午,正好是华夏农历的半年,端午处在半年的节点上。端午,最初也叫端阳。“端”,正也;“阳”,就是指正阳之时。一年的中间,从时序上看,也正处于仲夏之时,也是正阳时令。 从上古先民卜筮来看,仲夏正阳意味着“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即太阳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按照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因此,这个时序的转折点就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尤其是先民的政治神秘主义,更加强调这个时点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认为这是人间世界与神灵世界相通的关键时间点。于是,这个时候必须要进行祭祀,尤其是对上帝、先祖等要进行祭祀来进行祈福,以求在时令由阳转阴以后的下半年保佑肉体安康。因此,民间便以艾草、菖蒲等植物(这一天百草皆为药)煮水,里面还会放几个鸡蛋,水用来洗澡,这一天用艾草、菖蒲水洗澡可以消除各种皮肤病;鸡蛋则会套起来挂在小孩子身上,可以辟邪消灾。到晚上后,鸡蛋才可以吃掉。小时候,在农村过这个节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形,那时候艾叶多,菖蒲不多,但在村前的小沟渠里还是长了不少的。由于每家每户的小孩子都多(那时候,每家都有好几个小孩),因此从傍晚开始,每家都在用艾叶、菖蒲等烧水,小孩子都轮流洗澡,洗完澡以后,第二天就把艾叶水煮好的鸡蛋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若能挂一个鸡蛋在脖子上就顿生无穷的幸福感,村里的小孩子也常常以此为乐,相互打斗成趣。由于艾叶洗浴,故端午也有浴兰节之称,汉代《大戴礼记》就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 正是由于这一天处于一年的“中点”,因此就必然会要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是按照礼乐文化来举行的,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三年(前578年),因成肃公不敬,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祭祀时非常正式,结束后会把祭肉分配给相关人员,而且是按照等级秩序来确定祭肉的多少。早期先民特别注重祭祀,尤其是在殷商之时,祭祀是非常庄重的仪式,并以此来进行训诫或告诫。《尚书》中有一篇文章叫《高宗肜日》,文章记载,在祭祀的第二天又举行祭祀(即为肜祭),此时鼎的耳上有一只野鸡在鸣叫。祖己说:“要端正王心,然后端正祭典。”同时,又训诫国王:“上帝考察下民,主要是看他是否遵循义理;上天赐予人寿,主要是看人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理……因此,要恭敬地对待上天赐给你的臣民,他们都是上帝的后代……”这彰显了上古时期朴素的民本主义政治逻辑。祭祀虽然是为了构筑权力秩序,但权力秩序的根本还是在民,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也。当然,当权力之源在人间世界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以后,一些祭祀活动就渐渐成为民间的节庆活动和民间习俗。端午节,大概也是这样逐渐成为民间的节庆活动的。

 至于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既可以不信,也可以相信。不信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在端午祭祀的“国家”重大活动了,屈原是春秋时期的人,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人。因此,如果说端午直接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这显然是不可信的。然而,但曾经的国事祭祀活动在历史的变迁中时间正好或几乎又与某件事或某位历史人物有关;同时,又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身又具有某种特殊满足特质和独特的历史魅力,因而当国事祭祀仪式变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和民间节庆以后,后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节日活动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甚至直接就是为了纪念某件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从这一情形来看,后人无疑更愿意相信端午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屈原的节日。 民间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伍子胥、屈原都有钟爱国家之心,但又怀才不遇。伍子胥虽为楚国人但后来因要为父兄报仇而投奔到吴国,但在战略取向上与吴王不一致,最后被吴王赐死,尸体被投入钱塘江。正是这样,后人将端午吃粽子和把粽子投入河中的仪式与伍子胥联系起来。然而,端午与屈原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屈原是楚国贵族,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还对楚国怀有精忠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因怀才不遇,最终于前287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正是端午节。因此,人们更愿意相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在此之前数百年的国事祭祀活动,早已从人们的内心之中抹除,而镌刻在人民心中的则是那位怀才不遇又爱国心切的伟大诗人。

 端午又不只是端午,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之中揭示了一种奇怪的历史现象:人们总是会怀念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但官方却往往又贬抑他们。从孔子开始,孔子就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人,总想把自己的满腹经纶奉献给朝政,但孔子得志于朝政不过三个月,其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威震了鲁国庙堂,以至于一些卑鄙之人想方设法将他挤走,最后孔子周游列国,虽然返回鲁国但已是“累累如丧家之犬矣”。孔子想当官,想献出自己的“洪范九畴”,但终于没能得志,以致楚狂接虞歌而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后裔获得历朝历代的光耀,并非因为孔子的政治才能,而是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官方视为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而民间对于孔子,更主要的还是孔子育人才能,在知识被贵族垄断的时代,孔子不论身份、地位招生学生,使知识走向了民间。或许是因为孔子自己所说:“少年贱,故能为鄙事。”孔子是私生子,早年丧母,所以历经了生活的艰辛。但是后人已经不知道他的出生和年少时的艰辛,而普遍关注他和几年他的是孔子能够使被贵族垄断的知识实现了社会化。孔子以后众多怀才不遇的文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到了文人从门阀士大夫转型为通过 科举考试崛起于民间以后,相当多的文人由于直言犯谏而触怒龙颜,最终被排斥到民间和底层社会。这种情形从唐宋而至明清,后人从众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都读到了他们的愤懑,当然也有他们的豁达,如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等。也正因为他们的豁达和宽广的胸襟,后人在把他们铭记于胸、铭记于史。相比之下,那些得志之人虽然在官方获得了无上荣耀,但只记录于官册之中,民间反而把他们早就淡忘了。

这里要专门说一说端午节与屈原。史上是否真有屈原其人,史学界长期来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真有其人,《史记》中有一个传记,虽然很简单但毕竟存在。有人认为,屈原是虚构之人,虽然《史记》中有记录,但此后的所有历史文献都找不到屈原其人。就我本人而言,我相信有其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混我独清”,这不正是知识分子应该领先于社会才可以对社会启蒙的开路先锋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正是知识分子不畏艰难而为国为民甘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胆量吗?他创造了“离骚体”,也创作了那么多优美感人的诗篇,怎么可以没有他呢?如果是虚构之人,那么那些魅力无穷的诗又是谁写的呢?如果没有,那么就颠覆了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审美崇拜,这是难以接受的。我也相信屈原是虚构的,因为我不愿意相信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如此悲催,我也不愿意相信当时的当政者会如此愚蠢、如此反智!我更不愿看到知识分子在政治面前如此无奈,又如此孤独。在愤懑与孤独中,只好像后来的苏轼那样,“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如果文人都是这样的命运,或“散发弄扁舟”,或“江海度余生”;或如“竹林七贤”寄情于竹林之中;或如欧阳修醉卧于“山水之间”……如果文人都是此种命运,那么国家社稷该以谁为托?如果文人都是在后人的节日纪念中才能展现出文人在世时的才干,那么又为何要“生产”文人呢?因此,我不愿意相信屈原的真实存在。因为,他的正是存在,就揭示出了屈原文章所说的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不仅笔者不信,这种社会现实,有谁能够相信是真实的呢?或者说,正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想象,“端”为“正”;“午”为“阳”,希望有一个正气、阳刚的文人永远立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之中,作为我们知识分子的丰碑而不倒。这可能才是端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隐喻。

道州的端午龙舟竞赛,打小时候就非常闻名了,据说已有两千年(道州建制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前221年,时为营浦,隶属长沙郡)。每当端午时,全县的老老少少都以到县城潇水河边一睹端午龙舟赛事为最大的荣耀。或许,那个时代,人们的幸福点不高,只要那么一点点就满足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获得这种满足。一方面,交通不便,虽然有国道从村边横过,但没有人民币,人民中的我是没有办法坐车的;另一方面,能够去看龙舟的,在当时的确不是普通人家。后来,到县城上高中,学校就在潇水河边,我也没有得到这种满足感,因为学校绝对禁止学生出学校去看 龙舟,主要是危险。那时候,每年的龙舟赛期间,都有被挤而掉落到潇水河中淹死的,也有因人多而踩死的。不多,总会有那么几人。离开家乡三十年,离开那所学校也三十多年了,当年的错过,还真的是永远错过了,从未去一睹盛世。因此,看到微信朋友圈发出的各种各样的龙舟赛事,我没有任何的激动。我记忆之中,只有脖子上挂着一个经艾叶、菖蒲水煮过的鸡蛋;还有傍晚的那一盆艾叶、菖蒲水,沐浴之后,感到格外凉爽,格外清新,没有皮肤病,更祛除了一切的邪气,留在身上的是一身的正气,也从不抛弃,从未放弃。“端”立身,“午”塑气,邪不入,是为刚正也。

嘉猷庐彤 作于2023年端午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周杨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