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辉丨丰富茶文化内涵 提升国际影响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27 11:03:48

  


  熊辉

  去年下半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茶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促进茶类非遗繁荣发展

  普及传承茶文化

  强化主体意识,明确责任担当。茶类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协同合作,组织民众广泛参与,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制定茶文化普及政策。茶类非遗的传承主体是指制茶技艺及其习俗的传承人,他们的责任是传承茶文化与传统制茶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主体是专门为非遗传承提供各种组织、管理、服务的各级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各类商业组织、新闻媒体以及民间社团组织等。政府部门的责任是保障茶类非遗组织管理、政策法规制定、资金运作等。学术界要积极梳理茶文化发展的源流,为茶类非遗文化保护与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商界要尽快推进茶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各级新闻媒体机构,肩负着传播普及中国茶文化的责任。民间社团组织要积极促进茶类非遗文化的自主传播、良性发展。

  多措并举,保障茶文化普及与茶类非遗传承。各个产茶区要结合地方实际,依托各级茶类非遗传承基地、茶企与茶农,实施茶农“拜师学艺”计划。组织非遗专家学者编写区域茶文化史、茶技与茶俗等非遗社科普及图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要联合传承人持续开展茶类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公开课,在职业学校开设手工制茶专业,培养既掌握传统制茶技艺,又擅长机械化操作的制茶专门人才。在中小学开展茶文化研学和沉浸式采茶制茶体验营,通过开设可玩、可游、可吃、可住、可赏的茶类非遗体验活动普及传承茶文化。

  丰富茶类非遗文化内涵

  促进茶旅全过程融合

  深入茶文化研究,丰富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研究既应有茶学、史学、文化学的视角,以满足茶文化推广;又应有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的情怀,将茶文化纳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以夯实其根基。鼓励茶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我国四大主要产茶区,调查发掘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茶史、茶技、茶俗、茶具、茶歌、茶故事等茶文化资源,并把它们应用于茶旅融合的全过程。可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恢复建设一批老茶馆,在重点城市逐渐把茶馆文化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茶文化建设成城市的文化品牌。

  合理利用茶文化遗产,促进茶旅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大茶叶产区都建设了一批国营茶厂,它们传承保护了中国茶文化基因,培养了制茶非遗传承人。安徽省舒茶镇的“九一六”茶园,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舒茶人民公社后修建的,现已成为省级非遗舒城小兰花的核心产地与重要的红色茶旅文化遗产。湖南安化茶厂等早期建筑群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可利用这一遗产打造全过程生态茶旅文化小镇,建设茶文化主题酒店、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亲子馆,开展茶艺培训与茶道表演等让游客吃有茶宴、住有茶栈、游有茶园、行有茶山、购有茶礼、赏有茶歌、娱有茶戏、梦有茶景。

  加强茶文化数字传播

  提升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做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

  利用数字与智能媒体技术,促进茶文化数字传播。非遗数字化传播已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趋势,可利用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虚拟技术,还原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相关流程,再现中国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茶路等茶文化交流活动。开发茶文化数字游戏产品,扩大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全球互联网用户参与中国茶文化的互动交流。

  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平台,加强中外合作。联合YouTube、推特、Facebook、B站、豆瓣、抖音、快手等国内外知名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国茶文化推广合作;在茶文化内容方面,加强对中国茶叶典籍的外译,由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内外茶企、学术文化机构,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资源,走出国门举办中国国际茶文化节,精心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茶文化活动,如斗茶会、祭茶戏、茶歌赛等。

  【作者系安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皖西学院基地讲师。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皖西乡村非遗文化传播研究”(AHSKQ2019D101)成果】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