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悦读丨读联娱脑 嚼字知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21 08:24:14

  


  廖相栋

  《古今楹联咏郴州》大型联集,收集了郴州市辖区自隋唐以来,至2018年3月底1400多年历史的古今对联4500多副。其中隋至清归类为古联,2100多副;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今联,2400多副。

  本联集对楹联发展史做了有益的探讨。郴州是中国楹联发展史源头的重要聚焦地,郴州的楹联文化活动早在宋代就盛行了,元明得到长足发展,清则达到鼎盛时期。

  郴州的楹联文化活动在唐代就已出现了。义帝陵华表联:“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就是唐朝沈彬作。唐朝宰相刘瞻墓志铭联:“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言。”作者唐代郑畋。这两副墓志联,都早于明德二年(935)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尤为可喜的是,还有两副比前两副墓志联更早的题县治联。一副是题安陵县联:“自楚都而析壤;因桂水以为名。”作者齐光义,唐开元年间人。另一副是题义章县治古联:“影射朝阳鸣彩凤;平拖武水跃金龙。”作者尚需考证。

  本联集证实了郴州是唐至清楹联创作、题赠、应酬、悬挂、镌刻非常活跃的一块热土。唐至清留传的作品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联集录入的古联作者有:唐,作者10人(唐墓志联佚名1处除外),对联14副;宋,作者13人(佚名1处除外),对联19副;元,作者4人,对联6副;明,作者48人,对联331副(佚名24处除外);清,作者424人,对联970副(佚名171处除外)。

  联集录入唐代骆宾王、刘长卿、元结、鲍防、许浑、刘禹锡、刘昭禹等7人的联语,大都是写山水抒情的。

  联集录入宋代联语作者,由《中国对联集成·湖南郴州卷》及续集的4人增至13人,内容多是写山水名胜的。不少联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如宋代高信题相山瀑布联:“晓酿晴光笼淡日;晚凝素色隐残云。”这是目前全省发现最早的一副川流联。

  元代录入本联集的对联仅4人6副。元代王都中题郴州龙泉塘联:“一泓寒水如清镜;四面青山列翠屏。”和题北湖叉鱼亭联:“重筑草亭存古意;双浮画舫仿西湖”,是湖南发现最早的池塘联和亭榭联。

  明代,郴州的楹联活动相当活跃,录入联集的作者达48人(佚名24处除外)。明成祖朱棣赠送汝城阮氏宗祠两副联:“日明月明,在明一统;君乐臣乐,永乐万年。”“国府重开,宗祠重建,美哉同庆,陈留光百世;南京犹旧,家庙犹新,允矣共观,永乐盛万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皆属罕见。

  清代,郴州的楹联活动向纵深开拓。本联集收录清代作者424人(佚名171处除外)。高举湖湘文化大旗的一批楹联文化精英,如彭玉麟、王闿运、曾国藩等,都有不少咏郴州的佳联。

  联集也是近代和当代楹联文化反映国家局势的重要窗口。民国时期,战争频繁,此期间的楹联文化活动虽有所降温,但仍有不少好的作品,主要是哀挽联和题赠联。联集收录民国时期作者235人(佚名126处除外),收录的挽抗日烈士联就有7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以来,郴州市楹联文化活动迅速复苏并发展起来。2009年,郴州被中联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联集以联语为载体,具有浓厚的郴州地域特色。联集共14类68目,以联语这种文学载体,反映了郴州山水的大美和胜概、郴州的历史风云和变化、郴州的人物风貌和情怀、郴州的风土人情和胜状,兼有读联知史、资政育人、陶冶情操、美饰环境、传播文明的价值和作用,不愧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材。

  最后,我想用拙联:“一副对联风物诗,读联娱脑;两行文字古今史,嚼字知郴。”作为此跋的寄语,请读者去赏析《古今楹联咏郴州》联语的韵味吧!

  (《古今楹联咏郴州》,廖相栋、周桂文 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文为该书跋,有删改。)


责编:廖慧文

一审:曾衡林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