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悦读丨繁华三千,至味清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14 08:44:21

郭光文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诗词歌赋中,清欢一直是个不可多得的高频词。从黄庭坚的“舞裙歌板尽清欢”、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到王禹偁的“影侵棋局助清欢”……举不胜举。

清欢之所以为黎民百姓和文人墨客青睐,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超出了本义,成为人们认知和行动中,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清欢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它倡导人们把日子过得简单、朴素和安闲、自由,在散逸生活中寻求快乐。

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徒颜回,堪称这种生活方式的典范。他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朴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贫穷苦的日子,他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由此赢得了孔子“贤哉,回也”的赞美。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要有了更多形式的渴望,人们的精神享受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熙熙攘攘的世界,人心浮躁,欲念膨胀。这就要求大家及时清理思绪,莫让内心狂躁的意念迷失心智,从而使自己的心真正淡起来。

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一些人遇到具体问题,总是淡不下来,凡事都要争个“面红耳赤”或闹个“鱼死网破”。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心胸开阔一点,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点,争不起来;功利心淡一点,争不起来。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的天地里,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时,我们清淡的欢愉就会日渐失去。

清欢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一个人是否甘于清欢,其显著标志就是看他的情趣是否高雅。

高雅的情趣,追求的是远离喧嚣的宁静。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被世人誉为“最孤独的诗”《竹里馆》,其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的王维纵情山水,并且喜欢一个人出行。这一天他来到竹里馆,抚琴而歌,从白天弹到晚上,没有人知道他在这里,只有明月来照耀他。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孤独是悲伤的,但对视清欢如痴如醉的王维来说,此类“孤独”却是快乐而又美好的。因为,时间由自己掌握,随心而为,没有约束。

高雅的情趣,陶醉的是精神世界的愉慰。读书时的清欢应称之为这方面的最好注脚。“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此话深得鲁迅先生赏识,被其作为对联木刻在三味书屋的门框上。宋末元初教育家翁森情趣高雅,终身以书为友,一年四季乐在其中。他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荫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带着这种高雅的情趣读书,就会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清欢的心态。

清欢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欢代表了一种人生理想和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往往绚烂之后无不归于平淡。这说明清欢的档次与层级品位是高于灿烂与热烈境界的。一个人从天真无邪的幼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再到壮志凌云的中年,但最终却都要走向淡泊静雅的老年。可以说,把清欢称之为人生的返璞归真是非常恰切的。

清欢似梅花,它本着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低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真正懂得人间至味是清欢的人,悉知天地之大、通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见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因受宠而欢,他们在嚣烦尘世中自尊自重自强自立而不卑不畏不俗不谄,以从容淡定的心境、轻松愉快的踱步、神思远游的纵情、闲适无拘的随意和与世无争的恬淡,在人世间留下了清欢的足迹。

世间繁华三千,不如一隅清欢。

责编:刘瀚潞

一审:曾衡林

二审:杨丹

三审:曹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