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封面丨以丁玲之名,向文学致敬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14 08:27:59

4月9日晚,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常德市举行。

青年丁玲。 资料图

4月9日,与会嘉宾在常德市丁玲公园丁玲纪念馆参观。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刘蓉 摄

廖慧文

4月7日至4月10日,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在常德颁发。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4个评奖门类中,“成就奖”分别由蒋子龙、陈建功、欧阳江河、南帆获得;老藤等12名作家分别获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类“作品奖”;雷默等12名作家分别获4个门类“新锐奖”。

1987年,丁玲文学奖由原常德地区文联和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从第十一届开始,丁玲文学奖从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走向全国,每两年开展一次评奖活动。

一片更广阔和丰美的文学园地,在沅澧之畔被精心浇灌。一个文学巨匠的名字,依然与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紧紧相连。

1.丁玲,那个出走的“娜拉”

风恬日暖荡春光。位于常德市区的丁玲公园,处处花木繁茂,鲜艳可爱。

公园一角是丁玲纪念馆。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嘉宾、获奖作家一行缓步穿过两侧矗立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黑暗中》《水》《风雪人间》等书状灯箱的小路,就迎接上一座雕像中神情微凛的丁玲先生直视的目光。

“我的创作能与丁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此次凭借长篇小说《北地》获得小说作品奖的作家老藤轻声说,自大学时起,自己就十分崇敬丁玲。“她真挚、真切、真实,她的文学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真”,来源于勇敢。1918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易卜生剧作《娜拉》,这个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女青年,迅即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女性解放的偶像。可是,娜拉走后怎样?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给女性一条出路。鲁迅先生撰文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然而,1904年生于常德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女性蒋伟,既没有“堕落”,也没有“回来”,她以一枝纤笔,挑着自己,走了很远很远。纪念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文字介绍,记录了这个女性与20世纪中国革命事件不分彼此的一生。

跟表哥退婚,与家族彻底决裂之后,蒋伟决心“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接连成为了“沪漂”“京漂”。1927年开始,在新文化运动落潮期,她以“丁玲”的笔名接连创作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短篇小说,以其“女性肉体的觉醒”表达了女性性别的觉醒。她对女性生理和心理经验的反神秘化书写、对男性的反神圣化书写,使女作家的创作进入到五四时期未曾企及的高度,给当时“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枚炸弹”。

1930年,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旗帜下的左翼作家,从此与革命相始终。在白色恐怖中,爱人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丁玲却勇敢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把一本杂志变成了一个战场”。

1932年3月,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左联”党团书记。她广泛团结知名作家,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革命文艺作了大量工作。1933年5月,丁玲遭国民党特务机关绑架,幽禁南京。三年困厄,她阅尽了“魍魉世界”。经过国内外知名政治、文化界人士的声援和援救,1936年9月,丁玲逃出南京,辗转到达陕北保安,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曾专门写词赞她“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此后,她就成为人民革命根据地的文艺界领导人之一。1946年,丁玲赴河北怀来、涿鹿等地,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丁玲以土改为题材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多国传播,并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

然而,1958年,丁玲遭到批判,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她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利。1979年,她的错案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改正,回到北京,业已75岁高龄。但是,她依然以积极的姿态和充沛的热情投身文学创作,不仅发表了许多新作,而且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中国》。直到1986年逝世前,她还在病床上坚持写作和审阅稿件。

丁玲,个性和主体性极强,大起大落,经历复杂。但晚年丁玲对自己的评价是“依然故我”。

——这确然有种湖南人的“倔”和“辣”。

此次活动嘉宾,著名作家、湖南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水运宪是丁玲的“小老乡”。参观中,他侃侃而谈上世纪80年代与丁玲的一场会面:“她回到湖南来,请了我们几位工人作家,有我、谭谈、古华、肖育轩。她同我们在蓉园宾馆聊了一下午,谈文学怎么走、写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使我们受益很深。”

“她是坚韧不拔的女性作家。她的人生、她的写作,对女性的成长都很有启迪意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汤素兰说,“丁玲文学奖,就是对这样一位作家最好的纪念。”

2.奖项,生机勃勃的文学现场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后,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设立跨地区文学奖项——丁玲文学奖,奖励和推出两地作家作者创作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该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至2018年已举办十届,共奖励两地文学专著480部。

2020年12月10日晚,常德,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颁奖典礼举办。王蒙、张承志等文学大家获当届丁玲文学奖成就奖,阿来、叶兆言、付秀莹等24人获作品奖、新锐奖。这个原本在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评选的地方性奖项,自此成为了全国性文学大奖。

2023年4月9日晚,盛况再续,28位获奖作家相聚在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之下。此次评选延续上届,仍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为学术支持单位,设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4个评奖门类,于去年5月开始启动评选。

小说门类中,蒋子龙荣膺成就奖,老藤《北地》、谈雅丽《在去留不定的北方》、黄咏梅《蓝牙》获作品奖,雷默、孟小书、杨知寒获新锐奖;散文门类中,陈建功荣膺成就奖,何士光《秋光里,河岸上》、孙郁《复州记屑》、李晓东《在王陶村遇见乡愁》获作品奖,胡竹峰、盛文强、庄公子获新锐奖;诗歌门类中,欧阳江河荣膺成就奖,张战《蜗牛与我》、秦立彦《迎春花》、路也《空旷》获作品奖,马骥文、李松山、康宇辰获新锐奖;文学评论门类中,南帆荣膺成就奖,王尧《寻找小说艺术变革的力量》、王一川《文艺评论者的“怕”》、张燕玲《人生的光影与人性的回响》获作品奖,刘大先、张鹏禹、路杨获新锐奖。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接过丁玲的笔、接过丁玲的枪,继续朝前奋斗。”此次奖项评委,《小说选刊》主编、著名作家徐坤说,“我们把成就奖给了蒋子龙先生。上世纪80年代,他的《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开辟了改革文学创作的先河。到现在他还在笔耕不辍,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获得作品奖的作家老藤,他的《北地》书写的是北大荒开垦奋斗,建设家园的事迹。获得新锐奖的90后作家杨知寒也非常棒,他已经具有了丁玲那种犀利的文笔。”她介绍,评奖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发扬丁玲的精神。因此,奖项强调现实主义精神,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能够穿越社会生活的表层,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与人类心灵的深处,发现一个时代社会发展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实质,把握时代精神的细微变化。“诗歌的写作也要突破个人的局限,要从‘小我’走向‘大我’。”获得诗歌作品奖的诗人张战称,此次获奖,将激励她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尽力实现艺术生命的突围,以诗歌的方式更勤奋、更勇敢,去爱、去生活、去建设,才无愧于这个沉甸甸的奖项。

同时,丁玲文学奖的视野也是朝向当代性和新锐性的。获得诗歌成就奖的诗人欧阳江河“痴迷于触摸流光溢彩的汉语”,自认自己的诗歌写作“代表了当代中文诗歌写作比较精英、比较难懂、比较尖端的方向。”“我的写作得到丁玲文学奖——这个更注重文学的群众性、继承性的文学现场的认可,证明了奖项的包容、开放和公开。丁玲文学奖具有一种非常广阔的视野,诗歌的精英性、个人的风格、群众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的当下。”欧阳江河说。

3.生长,新的文学高地

沅水畔,绵延近五公里的常德诗墙,镌刻着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千余首。春风轻语,江水吻岸,作家们静静漫游,观赏,徜徉在文学世界中。

“常德、丁玲、桃花源、刘禹锡等等这些名词已经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跟诗歌有关的。这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有浪漫情怀的、有怀古之思的地方。”欧阳江河沉思片刻:“我听说常德还有几个农民诗社,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参加他们朗诵诗歌、讨论诗歌的活动,亲身感受一下从古流传下来的诗意,我要实地感受这份诗意的衔接。”

多年前来过常德的散文作家胡竹峰则回忆:“米粉很好吃,桃花源特别美。常德这座城市很有文学风味。”他说,得到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的消息,非常激动,是常德给了他“这么美的一个文学的拥抱”。

根植于深厚的文学土壤,近年来,常德文学创作突飞猛进,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审美底蕴和艺术风格。常德形成的“桃花源诗群”,在中国诗歌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崛起的小小说方阵,让常德一举成为“中国小小说重镇”。常德原创文艺奖,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评选出优秀文艺作品353件,180多名本土文艺工作者成为国家级会员,培养了一大批省级会员。常德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常德人对文学巨匠丁玲的敬仰,绵延深长。常德市委、市政府成立常德丁玲文学研究中心、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开设丁玲讲堂,不断推动丁玲精神在家乡的传播传承,并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知名文艺评论家、湖南文理学院教授佘丹清介绍,目前,中国丁玲研究会已经召开15次研讨会,吸纳了大批丁玲研究者。丁玲的影响愈久弥坚,对丁玲的研究也越走越深。“丁玲文学奖突破地域局限,开放走向全国。这无疑为全国优秀作家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地,吸引全国作家聚焦常德,把常德作家往外推介。可以说,常德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常德作家谈雅丽曾以诗集《河流漫游者》获得第十届丁玲文学奖。这一次,她以中篇小说《在去留不定的北方》再次斩获小说作品奖。

谈雅丽说,丁玲文学奖走向全国后,虽然名字相同,但其中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以前,该奖项是从常德本土的角度来扶持文学创作者,现在是让全国关注这个奖项,台阶更高、舞台更广、激励更大。这次能和蒋子龙等文学大家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我既忐忑,又激动。”对比《河流漫游者》和《在去留不定的北方》两部作品的创作,她也骄傲地认为自己进步不少。“后者在视野、认知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

“湖南的文脉是要赓续的。丁玲文学奖从地方走向全国,也是学习和交流的需要。”汤素兰希冀,“每一个地方的作家都要有一种勇气,和所有最优秀的作家对话,以最优秀的作家为标杆,我们自己才能够提升。”


丁玲对当代文学生态的影响

刘金国

美好的东西带给人的感觉是长久的。丁玲带给我们的感觉,不管是作品还是人品皆是美好的。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同乡人,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接触、了解丁玲作品和丁玲故事。后来,又有幸在丁玲出生地黑胡子冲所在的乡镇佘市桥镇工作了8年。

再后来,2016年,因为丁玲故居重建和布展的事,我辗转去到北大荒和北京追寻丁玲的足迹,与丁玲的丈夫陈明,子女蒋祖林夫妇、蒋祖慧夫妇及孙女胡延妮作过交流和互动。对比其他研究丁玲的同仁,我似乎离她近些。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对丁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对丁玲一生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这种肯定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丁玲家乡人更加强烈而笃信,在他们的精神城池上,丁玲已经立成一座丰碑。

我想从四个层面探讨丁玲对当代文学生态的影响。

一是红色的政治生命。从成为文学青年,踏上革命道路那一刻起,丁玲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标签。她不仅以现代女作家著名,还以革命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丁玲在她第一个创作期勃发期1927年至1929年之后,就转向革命文学阵营,成为一名文学运动的先锋分子。

丁玲是新女性旗手。丁玲作品中新女性人物在苦痛中冲撞煎熬,作困兽斗;革命女性捐弃个人情感而献身革命。她是属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卫而最有觉醒意识的新女性作家杰出代表。

丁玲是左翼作家健将。她主编的《北斗》,团结进步文人,积极扶持文艺新人,她从来稿中发现了李辉、芦焚、葛琴等作家,著名诗人艾青的第一首诗就发表在《北斗》上。她认为,所有理论,只有从实际斗争中,才能理解得最深刻而最正确;所有的旧感情和旧意识,只有在新的,属于大众的集团才能得到解脱,也才能产生新感情和新意识;要产生新作品,要放弃优越的环境,穿起粗布衣,到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的队伍里去,为他们,同时也为自己(大的自己)的利益而作艰苦斗争。在左联时期,丁玲促进了左翼文学的现实主义不断深化,带来革命文学的艺术成熟。

丁玲更是解放区文学引领者。1933年,鲁迅在接受一位外国人采访时曾说,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丁玲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无疑,丁玲1936年抵达延安时,给陕北带来一股崇尚文艺的新的风尚。

二是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学道路。丁玲一生充满了悲悯、传奇和坎坷,道路是曲折的,她却始终积极向上。丁玲从封建家族出逃,十八岁离开湖南前往上海,锲而不舍地踏上一条追求光明之路。处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一位年轻女性敢于放弃优渥环境追求梦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1936年9月,丁玲在党组织帮助下逃离南京,11月辗转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丁玲以异常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战斗中,她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为解放区扛起文艺战旗。1958年6月29日,戴着“右派”帽子的丁玲走出黑龙江密山火车站,开启了12年北大荒劳动生活。这一时期的丁玲忍辱负重,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当地人民和谐相处,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三是率真的人格魅力。从少女到老孺,从上海到延安到北大荒,从北京到爱荷华,丁玲主动投入到革命文艺火热的生活中,她的朋友遍天下。加入左联,是她变成文艺斗士的开始。在左联这个阵营中,她不仅得到文艺熏陶,还历练了革命者的血性。

丁玲抵达延安后,立刻给延安带了文艺新风,这对于艰苦条件下的延安军民,无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她和作家吴奚如等在延安发起成立“十八路集团军战地服务团”,作为军委任命的西北团主任,团结带领一批文艺骨干,极大地活跃了军地文化活动。

追求真理、追求爱情和追求内心的充实是丁玲一生的目标,到圣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到北大荒去,丁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每一个低谷,丁玲始终未曾放弃信仰,始终燃烧着内心的火焰,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她都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无怨无悔。恶劣的环境、不公平的待遇,丝毫没有撼动她的信念。她也从未停止手中战斗的笔,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用文字表达一位作家高远宽阔的襟怀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四是巨大的文学价值。1932年,美国乔治·肯尼迪翻译的丁玲作品《某夜》发表。此后几十年里,《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超过15种丁玲作品被译介。1949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苏联译成俄文出版后,又先后译成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出版。改革开放后,丁玲作品更是以各种形式出版和重印,传播四方,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熟知和喜爱。

在丁玲家乡,丁玲不仅仅是一位知名革命女性作家代表,已经升华为常德人民心目中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丁玲精神已经成为文艺风向标,成为文艺工作者激情创作的力量源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廖慧文

二审:杨丹

三审:曹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