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村晚”艺术里的文化符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4-02 15:10:45

文丨周固坚

近年来,“乡村春晚”成为了一种在全国蓬勃发展的文化现象,人们亲切地简称为“村晚”。我在群众文化系统工作多年,辅导过上百场乡村文化活动,导演过4场全国乡村春晚。在我看来,“村晚”古已有之,只是称谓不同。从前,人们将驱鬼祈福庆丰收这样质朴的愿望通过民俗民间活动进行表达演绎,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这也是我们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晚”的内涵也逐步丰富。它的艺术舞台搭建在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原生态的山水石林、盛满希望的丰茂田野间,将文化传承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等融为一体。“村晚”是村民们的“乡村嘉年华”,让人们在乡土情结的满足里感受心灵的回归。

打破“晚会”思维,展示 乡村 的“最美展台”

一场村晚绝不只是排几个节目演出,也不是村民的“自嗨”。每一场村晚,我都力求打破“晚会”思维,把“乡村春晚”当做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最美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新时代乡村的“文化画卷”。

“竹山赶年”春晚,为什么叫“赶年”呢?这缘自湘苗年俗:上刀山、下火海、舞龙狮、对苗歌、跳苗舞、杀年猪、摏糍粑、打年糕,唱跳三天三夜不歇气。所以,在这场春晚里,有原生态苗族敬酒(茶)歌,有情景表演《春耕乐》,有特别呈现的苗家赶年。

“红红的沙洲村”村晚,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我们还展现了“沙洲村”是一个瑶族村的民族特点。在主舞台外设置分会场,展示瑶族武术、油炸窗花等项目,把当地的“装故事”整理后在村里大巡游,让前来观看的村民们大呼过瘾。

挖掘出当地最具特质的民族民间地域文化,既是乡村春晚的需要,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办一台村晚,兴一个乡村的旅游

“办一台村晚,兴一个乡村的旅游。”这是我们办村晚时的目标。

特色旅游线点、非遗项目艺术化、沉浸式乡村乐……在村晚的策划中,我就有意识地打造独特的网红打卡点,力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安化马路溪的村晚主题叫“青云之上马路溪”。我们把主舞台搭建在青云山旁、青云洞上,这里青山绿水环绕,加上非遗民俗一条街、“马路溪村好景好物”的呈现,全面彰显晚会主题。

在竹山村晚中,我以“中国第一座石头苗寨”为切入点,邀请乡村网红助力,又现场连线推出沱江崖上的“竹山新民宿”。这场村晚播出后,这个宝藏景点被世人了解,旅游业井喷式爆发。后来,我们又以“文旅乡村好韵味”为题,摄制了这座“中国第一座石头苗寨”的宣传片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播出,给竹山旅游又添了一把火。

我们把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融入了村晚中,在十八洞村直播销售湘西腊肉,在马路溪村直播销售黑茶,销售额达10多万元。

拓展时空,让乡村“土”味绽放光彩

那么,究竟怎样让村晚不只是一台晚会呢?

用短视频、分会场等手段,拓展晚会的时间和空间。如“暖暖的十八洞村”春晚,用5分钟的短视频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第二现场“赏年画过大年”让更多观众有了欣赏当地文化艺术的空间。

舞美是村晚创作的重要一环。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村晚的舞美设计,要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这样一来,就必须最合适、最巧妙、最有味道的舞台搭建点,既有乡村“土”味,又有时代特征的。这个“土”是乡村文化中最出彩的地方。如“暖暖的十八洞”春晚的舞美以十八洞村为背景,依山傍水,吊脚楼、直播间、艺术长廊等均为实景呈现。

一台好戏,演员和观众是相互成就的,村晚亦是如此。村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让他们参与其中,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便有了“活水源头”。我参与的每一台村晚,观众不是正儿八经的观众,舞台不是一成不变的舞台,从头至尾,情和感总是系着两头。

探寻那些藏在乡土间的文化符号,把它们融汇在艺术的舞台上,让人们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多元与茂盛,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乡村春晚”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务巡讲专家,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