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丨吴洪亮访谈:在好展中与齐白石相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接受湖南文艺网专访

  湖南文联   2023-03-14 10:52:49

编者按: 2023年1月10日,湖南美术馆与北京画院联合策展的“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截至3月5日,观展人数已达25万。2月23日,“齐白石与湖湘百年风云”学术论坛活动在湖南美术馆开幕,齐白石铜像在湖南美术馆揭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本次论坛并接受了湖南文艺网的采访。

委员风采丨吴洪亮访谈:在好展中与齐白石相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接受湖南文艺网专访

文丨蒋蒲英

记者:吴院,这次湖南美术馆与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受到湖南人民的追捧,自开展以来,湖南美术馆人气爆棚,好评如潮。你认为这个展览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吴洪亮: 这是一个好玩又好看的展览,有数字的板块、公教板块、文献展,更有北京画院收藏的143件齐白石先生原作。由于这是一次齐白石作品回乡展,因此我们将情感与研究的成果相呼应,建构了一个多重意味叠加的展览场域。

记者:是什么促成了北京画院与湖南美术馆合作办这次展览?

吴洪亮: 我一直在做齐白石艺术的研究,注定我与湖南有渊源,尤其是湖南美术馆建成之后,田绍登馆长就跟我商量,有没有可能举办一次回乡展?湖南人对齐白石太熟悉了,湖南这边与齐白石相关的展览也很多。怎么做才能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在前期筹备时,策展团队一直在找一个情感的切入点,要有一个观众非来不可的理由。“月光”就是一个最形象的开始。那是在一个深夜,我在看一本介绍齐白石篆刻艺术的书时,翻到一方印——“客中月光亦照家山”,8个字,“亦”是基于齐白石客居北京来谈这个问题。那么回乡展,去掉“亦”正好7个字,更契合中国古诗文的状态。“照家山”则能够看出齐白石老先生始终眷念着家乡。吴为山先生创作的齐白石铜像今天在湖南美术馆揭幕了,齐老先生拄着杖的形象别有韵味,当把铜像的侧影与月亮结合在一起,迅速达成了与湖南观众情感的共鸣。所以后面整个展览系统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

记者:这次展览从主背景设计到展陈、从多媒体呈现到公教活动的实施,以及文献资料、原作的陈列,主题突出,效果完美,各个板块之间有机衔接。你希望观众如何评价这个展览?

吴洪亮: 湖南美术馆十分重视这次展览,拿出5000平米办这个展览,原作才100多件,画也不大,怎么做才能支撑起这个空间?为了吸引年轻人,湖南美术馆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展陈的很多细节的设计非常专业独到。策展人王亚楠、何玲认为,要契合长沙这座城市的气质,展览既要好看还要好玩。

首先要把齐白石的艺术形象动起来。我们想到了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取材于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艺术形象制作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动态逻辑之下,沉浸式观展是需要输出有关齐白石艺术的真学问,大家就能看下去,乐意沉浸于此。在多媒体这个版块,特别有意识地埋了一些伏笔,如中国画笔墨的概念、寄情的概念。巨屏上四时花卉次第绽放,老先生微妙的用笔方式和细致的色彩变化牢牢勾住观众眼球。不同天气不同季节的向日葵形象纷至沓来,有热烈奔放朝气蓬勃的,也有绵软灰暗有气无力的,有正面的,也有只画了一个后脑勺的,都让人非常震撼。我们想表达的一个理念:齐白石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一样非常了不起!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好玩,要有体验感。走出多媒体厅,湖南美术馆安排了一个与展览相关的公教活动室。中国画讲究笔墨,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能真切地握一次毛笔,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的摩擦留下的痕迹。准备的宣纸纸伞供不应求,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也过了把瘾。美育空间的开发与应用、公教活动中的交互与体验,观众的审美和创造力得到启迪和释放。

第三个方面,各个板块的联结精准而专业。这个展览借鉴了电子游戏的玩法,也包含戏剧的一些概念,让观众在展厅里一次次地重复,真诚地重复,每一次重复都会给观众带来认识维度的延展。一楼多媒体结合实体呈现作品与周边的关系,会激发观众再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观众就可以去二层,去看玻璃展柜里的原作。观众认识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又有从理性到感性的拓展。在原作的陈列室,我们也布置了很多电视屏幕,讲解齐白石的虾、蟹、鱼等典型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与多媒体板块遥相呼应。总的来讲一层楼看热闹,二层楼看门道。

当年老舍先生写了两个字“好画”评价齐白石的画,我觉得纯粹、恰切、朴素、直白而有能量,如果观众用“好展”两个字评价我们这次展览,就很高级了。

记者:身为北京画院院长,又是研究齐白石的专家,还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这么多年您的策展实践,策展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吴洪亮: 我觉得对于一个职业策展人来说,用灵感这个词太奢侈了。策展几乎没有所谓的灵光一现,都是在做足前期功课的前提下必然的理性思考。我做了20年齐白石展览,就是一天天看画读画,研究文献,越研究越觉得老爷子了不起。每一次策展对于策展团队和我个人而言都是一次成长。

记者:多媒体版块和文献展厅都对齐白石五出五归做了重点呈现,这有一些怎样的考量?

吴洪亮: 通过展览让观众中看到齐白石的人生轨迹。我们给观众详细展示他是怎么走出去,怎么五出五归,怎么到的北京,然后是作品传播,最后是怎么当了中美协主席,怎么拿到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的,就是叙述整个过程。要给普通老百姓讲好艺术故事。齐白石的五出五归,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制定人生规划、职业愿景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这是一种有益的重复。

记者:这个展览的火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什么是好的中国画。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用好的传播让中国画焕发出新的光彩?

吴洪亮: 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而且是一个难题。现在的传播体系下,中国画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创新,特别是国际传播的提效升质。这个展览中,我们其实也在研究到底什么是中国画核心的价值,比如说留白的意义,比如说“笔墨”的概念,用国际传播的思维方式如何去表达,如何让年轻人理解“笔墨”?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并不一定非要拿毛笔画在宣纸上才叫中国画。一个方式是通过高仿品,当眼睛和纸面在一米之内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感觉到那个笔墨的妙处。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多媒体,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屏传播。我们通过多媒体表达的中国画的核心内容,观众可以看到实体展览中才看得到的层次和空间,构图甚至更清晰,给观众带来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艺术的能量就在媒介之间进行了转换。我觉得齐白石这个展做了一个探索,即如何利用现代理念科技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传承下来。我个人认为数字艺术是艺术未来传播的一种方向,因为它能呈现艺术综合的能量,这就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展览不仅把齐白石一幅幅画作串联起来,也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他一生重要的生活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是还原了齐白石所处的时代。这个展览得到湖南人、年轻人的追捧,是湖南美术馆和北京画院帮助齐白石找到了无数时隔一个世纪的知音,也把他强大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看展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这也是展览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对于他精神世界的呈现,你们有一些怎样的考量?

吴洪亮: 刚才论坛中有位专家说这个展览花费的心思完全不比齐白石老先生画画花费的心思少。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团队首先要成为齐白石的知音,齐白石笔墨的速度和用笔的方式将他的坚韧、好学、乐观、平和的内心画进去了,又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观众。策展中无论是画作的构图还是细节的处理,尽量与老先生的生平沟连起来,作为策展情感的依托,旨在从特别精微的角度去诠释齐白石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些知识和体会,融进多媒体,湖南的观众是看懂了,年轻人是喜欢的。有专家说全国人民都应该来看,这个展览代表着当代和未来的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是通过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优秀艺术世代相传、血脉相连。齐白石的这个展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实践,是美育普及最温馨的画面。大家能够理解热爱中国画艺术,也是推动中国画往前发展最大的动力。

记者:谢谢,我们期待着湖南美术馆和北京画院有更好的展览作品呈现给国内外观众,也期待着更多年轻人与齐白石“相遇”。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