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抒写的湖湘文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2-17 10:42:29

文丨吾静

编者按

关于“湖湘”,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曰:“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晚唐杜牧有表曰“伏以湖湘旱耗,百姓饥荒”,狄焕亦诗曰“况入湖湘路,哪堪花乱飞”。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薛居正所撰《旧五代史》有数处之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引“《唐史》曰:江东有吐蚊鸟,夏夜鸟吐蚊于芦荻中,湖湘尤甚。”《宋史·周行逢传》亦有记载:“吾奄有湖湘,兵强俗阜,四邻其惧我乎?”新罗(韩国的前身)汉文学家、诗人崔致远(12岁渡海入唐游学,18岁考中进士,28岁返回新罗)在《吏部裴瓒尚书》曰:“泊湖湘察俗,瀍洛都便宜,入秉化权,坐匡圣略”,唐僖宗广明元年官方文献《改元广明诏》亦曰:“江石海南,疮痍既甚,湖湘荆汉,耕织屡空”……可见,从初唐至北宋,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皆认同“湖湘”之学称,“湖湘”也早已从初始“荆楚”地域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所以到了南宋时期,湖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著名的理学学派,被当时学界称之为“湖湘学派”。

有意思的是,“湖湘学派”创始者是原籍福建崇安的胡安国、胡宏父子,而传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原籍四川绵竹的张栻。张栻长期主持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求学问道,学子们“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使湖湘学派成为名极当时、影响深远的一大学术流派;与张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之一的朱熹,对胡宏、张栻极为推崇,并在其《文集》《语类》中大量使用了“湖湘之学”的表述。两位金兰之交“三天三夜”的论道,成为儒学史上的灿烂篇章,湖湘学派得“朱张会讲”后日臻成熟而名满天下。“其见处高,践履又实”,在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哲学理想奠基和影响下,开启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从楚文化中分化出赋有独特魅力的“湖湘文化”形态。“湖湘”,如今已经成为湖南人文地理的重要概念。“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湖湘文化孕育出的湖湘人物,也成为湖湘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此前静君抛砖引玉,和书友分享了《湖南人的血性》《湖南人的天地正气》《永葆拙诚,大事可成》《陶然亭的温情与敬意》《爱晚亭的胸怀与情怀》等拙文,并邀请知名学者《刘绍峰|书院里的湖南精神》《麻天祥|魏源的华严净土观》《孟泽|刘蓉在养晦堂里的悲伤》《阎真|这就是屈原,这才是屈原》等引领书友重温了湖湘人物其积淀的精神品格。本期我们尝试从先贤的诗作入手,沿着北上奔流的湘江,一起来细读深悟诗性抒写的湖湘文化。作者简介:吾静,湖南衡阳人。制作人。出版有《中国社会建设》《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等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俄罗斯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出品有文旅音乐《我的偶像是屈原》《孔子是个好老师》等。

汇聚1300余条支流、一江碧水北上奔流的湘江,横贯湖南,哺育了鱼米之乡的富庶,激荡着湖湘文脉的湍流。在湖南人眼中,它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个超级文化IP。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华诗祖”屈原的魂魄是这个超级文化IP的代表。作为一江诗词的源头,一代代湖湘儿女的血性和智慧,也在这一江诗词的文化长河中奔流不绝,浩荡古今。

我们试着跨越2000多年、6个历史朝代,暂例举10位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诗作入手,沿着北上奔流的湘江,一起来细读深悟诗性抒写的湖湘文化。

1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0多年前,战国末期,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屈原被流放,“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湘”这个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屈原入湘境,饮湘水、吟湘歌,在湖南的10余年间,他除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还把他的生命留在了湖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第97句),这句诗作体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时境变迁,决意探索真理的坚韧之志!

汨罗市屈子文化园雕像

其志如日月高悬,照耀着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湖湘儿女。早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湘潭人毛泽东就痴迷《离骚》,对屈原很是崇拜。他曾写下《七绝·屈原》刻画其浪漫气质,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如今的第一师范博物馆有本藏书《讲堂录》,就是毛泽东读书时候的笔记,翻开第一页,正是工整小楷抄写的《离骚》。

屈原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为湖湘文化打上了底色。

周敦颐: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900多年前,北宋年间,道县人周敦颐移调永州主政。一时间,亲朋好友、乃至父老乡亲,都想前来攀附。周敦颐不想给家乡人添麻烦,更不想接受家乡人的请托,夜不能寐。一天深夜,他突然豁然开朗,如梦方醒,顿悟“事冗不觉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出自《任所寄乡关故旧》第4句)。意思说,给国家效力,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是尽本分,虽然很忙,但并不觉得劳累!凡事只要心甘情愿,就不会觉得劳累!做官的只要清廉,只要守拙,吃的香也睡的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君山团湖荷花公园雕像

不久后,他在顿悟的基础上完成了以正人心的《拙赋》,守拙则风清、风清则气正的清流理想,至今影响着世道人心。2022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整版文章阐述: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文中特别指出“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周敦颐脚踏实地的“守拙”思想,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清流。

3 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300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狂风暴雨、天崩地裂”,衡阳人王船山以一介文弱书生拿起如椽大笔,投身洪流。凄凉的处境、孤独的内心、忧伤的情绪,慌乱的马蹄、动荡的江山,抛洒的热血、散落的民心……匡救时弊、以天下为己任,力挽民族文化之颓败与消亡、重振民族文化之血脉的使命感,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空前的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草堂里夜以继日,将生死荣辱埋于青灯黄卷之中,“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出自湘西草堂自题画像的堂联),表达了他宏伟而深沉的理想,那就是力倡学以致用、治学当为国计民生致用,必须实事求是地让儒家经典走出新路子、获得新生命。

衡阳市船山故居雕像

王船山朝夕不倦的“实事求是”,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大贡献,其历史实践,让湖湘文化跳出了唯心主义的圈子。

4 曾国藩: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100多年前,晚清政治局面江河日下,上下交困、内外交迫,政府寄希望于满汉和衷共济挽将倾之大厦。湘乡人曾国藩,走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在36岁的时候,落笔“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出自五言律诗《小池》第4句)。他说,不要太在乎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小池塘也会有波澜壮阔的时候,要坚持自信,永葆拙诚、待时而动,人生天地间的风云际会,谁敢断言自己不能够藏巧于拙、终成大著呢?

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一生实践证明了:自古圣贤可佩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16岁参加科考,考了7次才中秀才。他定下了进取的硬规矩: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每向前拱一步、就结一次营寨的“拙诚”,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经验,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踏实,不要怕吃苦,下笨功、下苦功,这样才能走的更长远。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曾国藩日拱一卒的“拙诚”,成为湖湘文化的根与魂。

5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是湖南湘阴人左宗棠23岁结婚时亲撰的楹联,贴在新房的门上。16个字,集中地体现了他不慕富贵,为民爱国的志向和刻苦读书的家国情怀。正因年少有志,勤学不辍,所以才奠定了成才、报国的坚实思想基础,日后在收复新疆上成就丰功伟绩。当托着65岁的年迈之躯,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岳阳市湘阴左宗棠文化园雕像

“好子弟,唯读书与耕田不可辜负”是湘阴左家的传家之训。至今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约163封,字里行间无不是充盈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他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子孙艰苦奋斗、自食其力,以真才实学造福百姓;他鼓励子侄们胸怀天下,要有大无畏的担当,“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

史书万卷,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2019年2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文中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湖南骡子左宗棠的“家国情怀”,为湖湘文化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6 胡林翼:作诗得山水之助,评文合汉魏而论

湖南益阳人胡林翼年仅49岁英年早逝,实属遗憾。大儒王闿运曰“中兴之业,实基自胡。”曾国藩称,润芝(胡林翼,字润芝)之才十倍于他。文史家蔡东藩表示,“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毛泽东字“润之”,就来自对其的敬仰。

益阳市胡林翼陈列馆雕像

“作诗得山水之助,评文合汉魏而论”是他自题的一首七言联,其笔法遒健畅达,字正形美,可谓名臣不虚。上联援引诗人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心中有山水、作品才能见天地,表达了诗意写作中的自然与奥妙;下联以六朝文艺思想大解放下的空前理论水平,带出终成大著所暗合的眼界和格局。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胡林翼自题七言联

这份眼界和格局,让他在乱世中成为中兴砥柱。可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左。《清史稿》记载:“论其治事之宽严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对曾,他甘做嫁衣裳,无怨无悔;对左,他曾7次举荐,堪称伯乐。大儒唐文治盛赞:“此其量,江海之量;此其心,江海之心也。”

胡林翼心中有山水的“大局观”,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江海之心。

7 彭玉麟: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湖南衡阳人彭玉麟,与曾、左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左、胡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是近代中国海军奠基人,亦是“曾左胡彭”里神奇的一个存在,人称雪帅。他因湘军走进历史的大舞台为世人所瞩目,曾经的文书先生,汇入时代的洪流中成为猛将浪遏飞舟。可是,彭玉麟不慕官场与名利,曾六次请辞高官,急流勇退选择处江湖之远,朝野清望无二。《清史稿》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玉麟刚介绝俗,素厌文法,治事辄得法外意,不通权贵,而坦易直亮,无倾轧倨傲之心。”

衡阳市廉政文化园雕像

雪帅除了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外,还被称为“大清第一情种”,其与梅姑的爱情故事,也为时人津津乐道。“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出自《梅花》第1句),这首诗是为他的心中所爱梅姑所作。笔下的梅花,写尽了痴情男儿的万丈豪情,是他心间那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梅花,亦是梅姑对他的微笑。

彭玉麟不慕繁华不争名利,进则天下,退则田园。光绪十六年,这位叱咤一生的先贤病逝,家中无余财,仅十万梅花共葬。他的去世,被史学家称为“大清帝国最后一抹斜阳消逝”。

彭玉麟清望无二的“不争名利”,为湖湘文化打上了最朴实的烙印。

8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者代表湖南浏阳人谭嗣同的从容赴死,是近代湖南最有血性的男儿!

其伟大之处,是在可以活着的情况下,主动赴死,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时人、激励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在狱中题壁的绝笔诗作,极大地放大了戊戌维新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无数青年志士自此愿为中华之变革流血牺牲,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的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进行逮捕,学生被捕入狱时一个个毫不畏惧,答曰:愿为谭嗣同。谭嗣同一生没见到所追求的少年中国,给后世留下《仁学》。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杨昌济,一个蔡锷。杨昌济有个学生毛泽东,蔡锷有个学生朱德。少年中国,最终在他们的脚下得以实现。

2021年6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文中指出: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

谭嗣同敢为人先的“热血牺牲”精神,让湖湘文化充满了英雄之气。

9 黄兴:愧我年来多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湖南长沙人黄兴,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克强”闻名当时。值得一提的是,黄兴还是一位诗人。经过初步查证,目前存世的诗歌有44首,多为辛亥革命时期所作。“愧我年来多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出自七律《致谭人凤》第4句),他满怀激情地赠诗给同盟会的时任骨干,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前途的热情期盼。他谦逊地说,自己多年起义屡战屡败,只能在兄台的马前拜礼了,万不敢称雄。其实黄兴素有“八指将军”美誉,其骁勇可见一斑,诗作彰显出了一位成熟革命者的阔大襟怀。

上海市黄兴公园雕像

在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时,黄兴投笔从戎,创立国内第一个以“复兴中华”为目标的革命团体,和孙中山共建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被时人以“孙黄”并称。这个寡言重行的人,始终站在孙中山的身边和身后,甘当配角,将满腔的情感和满腹的智慧,奔走在共和的路上。“笃实无我”贯穿着他的一生,“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无论是民国国旗之争、推举总统之争、中华革命党之争、任人之争,他都始终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后来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鲁迅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太炎赞其“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1917年4月15日,黄兴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百余年以后,他的故事依然在长沙这座山水洲城传颂。巍巍的岳麓山上,黄兴墓坐西朝东,默默地俯瞰着滔滔的湘江水向北奔流;黄兴路步行街口,黄兴铜像身姿挺拔,注视着长沙城的熙熙攘攘与日新月异。

黄兴心忧天下“笃实无我”的高贵品格,完善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

10 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近现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只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更是全世界人们耳熟能详的ChairmenMao。

长沙市橘子洲头雕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到长沙求学。在那个没有地铁、没有计程车、只有湘江号子和白鹭歌声的年代,他每天早起走三华里路去湖南图书馆借书自学,两年后考入第一师范做了5年半师范生。“恰同学少年”,结识了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爱国热血青年,就此打开了思想的火花,在湖湘大地燃起了熊熊的革命之火。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出自《沁园春·雪》第8句)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当时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诗兴,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挥毫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诗词。直到1945年11月,两党重庆谈判期间,他重新抄录给柳亚子后,在《新民报》公开发表,轰动山城。为争取和平民主,其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打动了社会各界,让国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和平年代,当我们站在湘江边朗诵起这样自信与豪迈的诗句,身为国人的我们怎么能不感叹:舍我其谁的“开拓进取”,还有什么人能够超越?

湘江,激荡着湖湘文脉的湍流

北上奔流的湘江水,带着无以匹敌的灵气,经洞庭、长江,最终注入大海。

湖南的崛起,离不开这些吸吮着母亲河乳汁茁壮成长起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以及其传诸千古的诗作与精神;湖南的崛起,更离不开他们诗性抒写的湖湘文化,尤其是此后更多、更广大的湖湘儿女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谱写与丰富,以及用血与火的拼搏坚定不移、前赴后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的湖南贡献。

什么是新时代下的湖湘文化?不仅仅是“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还是脚踏实地的“守拙”、日拱一卒的“拙诚”, 是百折不挠的“求索”、是朝夕不倦的“实事求是”,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是有着江海之量的“大局观”,是清望无二的“不争名利”、是心忧天下的“笃实无我”,是敢为人先的“热血牺牲”,是舍我其谁的“开拓进取”……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