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敬畏这片田土

杨学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29 08:40:34

文/杨学成

手捧一纸招工通知书,拿着农村户口转移证明,到长沙县商业局报到。此时此刻,内心无比激动,抚摸着生我养我的这片田土,倍感亲切,心存敬畏。

1958年初春,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将母亲和我们兄弟四个下放农村,回到了祖籍长沙县麻田乡农业十四社(夘田围子雷公坝)。1964年10月,因泉水冲水库扩容,又移民至麻田公社青山大队秀杜唐生产队,在夘田、麻田先后度过了13年,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热血青年。

在这片田土上,我尝到了饥饿的滋味。下放农村的第二年,我开始在卯田完小上学,适逢人民公社掀起公共食堂高潮,全家被编入宁家上湾公共食堂。那时候计量按老称配给小学生一天四两饭,分为中午二两,早晚各一两。早上吃完饭去上学,还没走到学校上课,就盼快点放学回家吃中饭,有时干脆向食堂提出带中饭去学校吃,在放学后,再排队在食堂等待那一两米饭早点到来。

为了填饱肚子,我也学着大人一样寻找野菜、摘野果充饥,也尝过稻草粑粑和人造食物。晚上睡觉在床上做梦饿醒,醒来以后辗转入睡想在梦中吃餐饱饭。

1961年3月,公共食堂解散后,生产力才又一次得到解放,农民可以在自留地种菜,允许饲养适量的禽畜,生产队种的稻谷除了上交公粮和留足种子粮以后,吃饭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没有达到敞开肚皮吃饱饭的那种境地,13年来饥饿一直伴我成长。

在这片田土中,我体会了稼穑之辛苦。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水稻耕作的基本规律,农民们顺应二十四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精准把握农时,安排农事活动。

在这片田土上,我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深深知道饥饿的滋味,对庄稼有着深深的感情。因此,十分关注庄稼的生长,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时的夘田和麻田围子,四周高山峻岭,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世代务农,背朝黄土面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一心一意深耕细作。

农民国家观念很强,征粮纳税视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双抢”上岸后,及时把优质稻谷低价卖给国家,而农民没有享受计划物资供应,没有公费医疗和退休养老金,他们不怨天,不怨地,为了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

我在农村从小学读到高中,只有寒暑假回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们教我喂牛栽菜、修塘筑坝等农活。我系一介书生,身体还没完全出力,而他们让我从轻活干起,他们手把手教我整地、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灭虫、除草、收割、脱粒、晒谷、碾米、储藏等农活。当我掌握了一门农活,再循序渐进教另一种农活,由于时间积淀,属于农活系列我都亲历过,有的会做,有的并不完全会,深知农民不易,真是千辛万苦一粒粮。

在这片田土上,积淀了知识文化素养。那个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生而言,生活虽然清苦,政治上比较宽松,行动上比较自由,客观地说,读书学习的时间还是充裕的,特别是秋收秋种以后,到春耕前这一段“冬闲”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学习。

尽管是“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等谬论甚嚣尘上,我还是信奉“有书不读子孙愚”的古训,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人生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和途径。

在破“四旧”的运动之中,农村原来流转的一些书籍,也被不断地销毁,整个农村都成了书的荒漠、文化的荒原。我只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寻找书籍,书籍成了我朝思暮想的精神食粮。

我利用经常跑村串户的机会,在方圆几里的范围之内,到处搜求书籍。不管是陈旧得发霉的古籍,还是已经翻阅得无法收拢的旧小说、旧诗集、小人书,或者是一摞废纸,甚至是贴在墙上的旧报纸,都是我搜寻的“猎物”。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对于书籍的渴求毫不过分,而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当时读书情形,也许还不够份量。

我庆幸读过一年私塾,国学入门的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捷径杂字》《诗经》和《论语》等,书中的故事和名句仍然有些记得。进入公办小学时期,读过由小说改编的连环画,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还选读了部分唐诗、宋词、元曲、赋等。

中学阶段阅读的兴趣更浓,更多的是革命题材小说。如《红日》《红旗谱》《红岩》《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山乡巨变》《暴风骤雨》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外国文学也读过一些,俄罗斯作家的《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由颂》《死魂灵》《复合》。另外,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们著作的部分情节,我至今印象很深。

历史和政治书籍是必读课,像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通史》,胡绳的《鸦片战争》。更主要的是毛泽东选集1-4卷全部通读,毛主席诗词和“老之篇”能够背诵。

农村13年,我始终坚持苦读苦思,经常挑灯夜读到东方发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知识文化素养,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为我业余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参加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这片田土上,广泛参加了社会实践。毛主席说:农村个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在农村生活13年,也是我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尤其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初下放农村正遇上大跃进运动,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虽然我年幼无知,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长歌行》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我喜欢挑战自己,除了在校认真读书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胆识和增长才干。农业生产集体化时期,最忙的季季节是双抢,短时间要突击完成抢收抢种农活,农民的劳动强度大。为了鼓劲和助力,我自告奋勇在田坎刷石灰标语,向公社广播站投寄新闻稿件,报道农桑活动中的好人好事。配合中心工作,自编自演时事政治与身边典型的人和事,生产队政治学习,毛遂自荐争当学习辅导员。公社驻队干部易南术逢会就讲,杨学成同学出头众,是棵好苗子。

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是用来奋斗的,我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我所在的大队支书记也是一位伯乐,他要求我政治上要追求进步,积极靠拢党的组织,把我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在这段时期有几个用人单位来公社要人,公社党委首先列出我的名字,在等待录取通知书时,本大队青山学校缺教师,我又走上讲台,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并潜心钻研教书育人的的心得。

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只有立足当下,志存高远,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价值才会体现。好儿女志在四方,服从国家挑选,党叫干啥就干好啥。同时,坚持走又红又专道路,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才有平台施展抱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挥别故乡,原来情结那样深沉,我从田野走来,必经风雨走过,再向远方走去。一朝麻田人,一生故乡情。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又无论身在何方,我都会回来,我的生命属于你。

一审:徐蓉

二审:熊远帆

三审:周小雷

责编:徐蓉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