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中学版|为毛泽东塑像的长沙伢子

  科教新报   2023-01-21 01:48:24

岳麓山下、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前,不时会出现一位蓄着大胡子的老人。他既像一名普通观众,在青年毛泽东深邃的眼光下凝神屏气;又像是个谦谦学子,在川流不息的观众中认真倾听。他就是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设计者、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长沙伢子黎明。

获奖频频却苦恼

1957年5月,黎明出生在岳麓山下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心灵手巧,喜欢画画,喜欢做手工,带着小朋友们玩打仗的游戏,书包里可以掏出一个纸做的舰队。

上小学三年级时,一场运动让学校停课放假,黎明误打误撞跟着第十九中学的美术老师李公明学起了画画。李老师年轻帅气,热情认真,美术、体育、唱歌样样拿手。黎明跟他学美术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各种本领,尤其从游泳中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

1970年,黎明在湖南烈士公园观摩了泥塑《收租院》,萌生了学习雕塑的想法,李老师建议他从学习木雕开始。1974年,凭着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木雕技艺,黎明考进一家文化用品工厂,成为一名木雕工人。

黎明很努力,也很用心,制作了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文化用品,在省市的各类评奖活动中,频频获奖。但这些奖励,给他带来的不是愉快,而是苦恼。几年的文化用品制作,让他感到这只是一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关的美术形式,追求和实现的仅仅是实用与美观。这与他心中怀有的用绘画和雕塑,去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想法,有着巨大的距离。

他陷入苦恼之中,并不断寻求改变的机会。1978年春天,机会来了,国家全面恢复高考,各类美术学院陆续向社会招生。

屡败屡考不放弃

1978年,黎明报考广州美院,大家都认为,对于他来说,这是小菜一碟。没想到的是,他落榜了。那一天,他很难过,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下游走,最后,从荆棘丛生的一条小路,爬上岳麓山,登上了云麓峰。云麓峰的景象,让他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他问自己怎么办?片刻,他坚定地回答自己:“明年再考!”

1979年,准备了一年的黎明第二次高考。填写自愿时,在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的姐姐,劝他多填几个志愿,但他对姐姐说:“我非广院不去!”结果,黎明再次落榜。那一天,他又站在了云麓峰上,问自己怎么办。“明年再考!”他再一次回答。

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黎明,发挥很好,他把这种感觉告诉了李老师。李老师高兴之余隐隐担心,因为广州美院的每一个专业,在长沙考区都只招1至2人。李老师的担心没有多余,黎明再一次没被录取。那一天,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艰难和压力,以至伫立在云麓峰上的他,感觉像是掉进了湘江。

那是十年前的一天,他想横渡湘江游上橘子洲头。游到江中时,遇到风浪,他想回游,但前后都是等距离的水面。怎么办?他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游上洲头!他坚持着,咬着牙,奋力向前。就在他感到将要精疲力竭时,他的脚触底了,他游上了洲头!这天的感觉,多么像十年前!黎明想,自己的高考,如同风浪中的前行,自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考上广州美院!

天道酬勤有所思

1981年,黎明的奋斗终于有了结果。接到广州美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他异常平静。他首先来到湘江岸边,向湘江致敬,向橘子洲头致敬;然后走到牌楼口,沿着笔直的牌楼路,虔诚地走进岳麓书院,向历代先贤致敬;接着,他来到爱晚亭,轻轻朗读青年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沿着山路上山,他在蔡锷和黄兴墓前,鞠躬致敬;最后,他登上了云麓峰。

云麓峰上的游人,看见他都露出诧异的神情。原来发奋努力的黎明,已有一年没顾得上理发刮须。此刻的他,长发披肩,满面胡渣。

山风阵阵,树影婆娑,黎明不由想到了云麓峰上的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多么生动,多么壮观!中国两个著名的“八百里”:八百里南岳衡山山脉与八百里洞庭湖水系,在这里交会,形成造就了近现代史上“出湖入湘”的人文现象。有所作为的湖南青年,应该出洞庭湖,走向全国;同样,有所成就的湖南青年,也不要忘了回湘服务家乡。安眠在岳麓山上的黄兴、蔡锷是这样;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和将帅们更是这样。他们的出湖入湘,至今都在影响中国。

黎明想着想着,开始联系自己。他不禁自问:我的出省读书,是不是出湖?我能否在今后入湘服务家乡?他的心中隐隐有了答案。

28年后,已是广州美院院长的他,怀着满腔热情,在家乡的橘子洲头,用他的雕塑作品,留下了青年毛泽东最生动、最传神的瞬间,也为自己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 顾庆丰  图 / 刘公明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姚瑶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