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小学版|北大校长的童年故事

  科教新报   2023-01-20 13:19:35

1980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一个中国留学生因为分不清“shish kebab” (烤肉串) 和 “salami” (一种意大利香肠) 为何物闹了个笑话,因为某场考试老师以这两种食物来指代两种类型的高分子结构形态。然而,两年后,他就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该系历史上获得博士学位最快的学生。他就是日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

5岁伢子要读书

1947年11月20日,周其凤出生在湖南浏阳乡下一个农民家庭,是家里的大儿子。周家十分贫困,住的屋子连门都关不严。到了冬天,一家人经常挨饿受冻,小小的他手脚被冻得裂开一道道血口子。

母亲教他唱《数九歌》,数着“九”过冬天:“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母亲告诉他,冬至后的两个九天,天气骤冷,人们把手藏在袖子里保暖,所以相逢不出手。第三个九天是说冰冻,冰棱挂在屋檐下。周其凤饶有兴趣地跟着念,不知不觉有了数的概念。

有一天,周其凤放牛来到泮春小学附近,校园里传出小学生们读乘法口诀表的声音:“一七得七,二七一十四,三七二十一……”周其凤听了,立刻想起了《数九歌》。原来学校教的是这些,他对上学充满了向往,向母亲提出读书的要求,母亲欣然同意。

当时小学生入学要求7周岁,周其凤才5岁半,达不到要求。怎么办?周其凤连续几天到学校报名,还赖在学校不走。报名老师考他背诗或歌谣,他唱起《数九歌》,还像大人一样附带解说。老师们觉得他的智力和悟性很高,于是破格录取。

学习是自己的事

周其凤从4岁开始就帮家里做很多事,早晨放牛,上午打猪草,下午捡柴火,晚上带弟弟。开学那天,母亲给他做了新衣裳、新书包,他一穿上就向学校跑,母亲急着把他喊回,又递给了他一个小背筐。

第一天学习,周其凤认识了很多生字,学到了不少知识,他兴奋极了,盼着回家与母亲分享。放学后,他一路跑回家,远远看到母亲站在门口,似乎是在等他。

走近了,他发现母亲关注的是他身上的小背筐。小背筐里装满了肥实的猪草,是他在学校周边打的。母亲笑了,卸下就拿进了厨房。周其凤跟了进去,想与母亲分享学习的快乐。可母亲弄完猪草,又忙着做饭,一点也没问起他学校的情况。

他很失落,很生气,但母亲好像全然不知。这以后,他读中学、大学,直到留学海外,母亲都未问过他的学习和成绩。这反而让他从读书的第一天开始,就感到读书是自己的事。母亲关注猪草胜于他的学习,那是因为猪草关乎全家人的生计,是母亲眼中的大事。

不忘芭蕉的叶和根

小学毕业,周其凤考上了浏阳县初级中学。学校离家60里,全是山路,只能寄宿,但学杂费成了问题。

周其凤担心家里付不起,母亲安慰他:“你只管安心去读书!”接着一连几天,母亲早出晚归,每天回来肩膀红肿,手臂擦伤。周其凤心疼不已,问母亲怎么了,母亲摇摇头什么也没说,不久就凑齐了所需的学杂费。

直到6年后,周其凤才知道,每年的这几天,母亲是剥杉木皮去了。这种重活男子汉才干得了,先得爬十几里山路,然后在山林中选个头大的杉树,一刀一刀、一片一片将树皮剥下,再一捆一捆扎紧,然后挑到山下的镇上去卖,给建房子的人家当瓦用。

周其凤的初中阶段,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师生们经常饿得眼冒金星,四肢无力。植物老师提出校园内的芭蕉叶和根,不但可以充饥,还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药用功效。这些难吃的食物起了大作用,帮助全体师生度过了那段苦日子。

几十年后,周其凤依然念念不忘母校的芭蕉叶和芭蕉根,它们和母亲肩上的杉木皮担子一样,成为了促使他一路成长的精神动力。这个昔日的农家贫苦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后成为了国际闻名的高分子化学家。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顾庆丰 图/刘公明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姚瑶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