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中学版|在战斗中书写青春

  科教新报   2023-01-18 10:45:41

长沙,我来啦

1906年10月22日,谢冰莹出生在湖南新化一个举人家庭。她5岁开始识字,10岁入私塾读书,12岁入读大同女校,14岁转入益阳读教会办的信义女校。她不信仰上帝,也不做祷告,还鼓动同学参加五七国耻日纪念集会,最后被学校开除。

谢冰莹以为回家会遭父母怒骂,不料父亲微笑着问她今后的打算,她提出,她要去省城长沙读书,报考长沙省立第一女师。

省城长沙,对于谢冰莹来说,是个令她向往的神秘地方。父亲在那里中了举人,哥哥们在那里求学成长,自己呢?父亲将她拉回现实,告诉她那是全省最好的女校,每县每年只录取两名学生,“你能考取吗”?谢冰莹答:“能!”

谢冰莹果然做到了。那时的女师,校址在天心阁下、古稻田旁,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学校开设的很多课程,对于谢冰莹来说都是新课程,但她肯用功又刻苦,很快就应付自如,还有了课外游学的时间。

她最先去的是天心阁,站在阁上,俯看长沙城,感受着阁上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接下来,她用一天时间,游览岳麓山。她沿青枫峡而上,在爱晚亭小坐,然后瞻仰禹之谟、蔡锷、黄兴等先烈之墓,最后伫足在大禹治水的禹碑前,感受“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山川气势。

“民国初立,我校斯成;沉沉女界放光明……”她唱起女师的校歌,当唱到最后“麓山毓秀,湘水含英”时,她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她在心中喊道:“长沙,我来啦……”

烦恼,来又去

谢冰莹在女师的第二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题材来自她与两个小学同学在同乡家里吃饭的见闻。同乡家的女主人,是个师长太太,刚刚从湘潭买来一个丫头。丫头面黄肌瘦,脸上还带着泪痕,在师长太太的要求下,练习走路的姿态。小丫头走了又走,还用乌溜溜的眼睛看了一眼谢冰莹。

谢冰莹浑身一震,立刻想起了小时候采茶时看到的童养媳春香。她坐不住了,浑身像火一样燃烧,饭也不吃就回到学校宿舍,写下了所见所感,并以“刹那的印象”为题,寄给了大公报。

大公报第二天就刊登了出来。谢冰莹高兴了几天,但没过多久,她又开始烦恼起来。因为她发现,这种买卖丫头的现象,只有她不平,大多数人却无感。她逃避式地把自己沉浸到小说中,读到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她被深深打动了,一连看了5遍,觉得自己也陷入了维特的烦恼中。

但不久,湘江岸边大金码头的枪声震醒了她。日本水兵枪杀长沙百姓的“六一惨案”,激起了长沙民众、进步学生与日本帝国主义、湖南反动军阀的斗争。谢冰莹感受到了斗争的力量,一切烦恼随之烟消云散。

改名,去从军

1926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席卷全国。从小就有“冈猛子”之称的谢冰莹,自然是这时代的响应者,她立刻报考设在武汉的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该校原定招收250名湖南籍学生,等大家在家乡退学北上考试,学校却缩减名额,只肯录取100人。谢冰莹领头与学校交涉,却被认为有闹事嫌疑,遭到除名。

怎么办?谢冰莹急中生智,她了解到北平考生没满员,就将自己的籍贯改成北平,本名谢鸣冈改成谢冰莹,填报了上去。最后,她以北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军校的第一夜,躺在床上的谢冰莹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了很久,“兵”,这是一个多么有力量的字,真想不到数千年来,处在旧礼教压迫之下的中国妇女也有当兵的一天。自己要怎样努力才能承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才能从根本铲除封建势力呢?

谢冰莹不断问着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黎明。清晨的阳光照进窗棂的那一刻,她心有所悟,对自己说:“用战斗!用钢笔!”  

在后来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谢冰莹正是用战斗和钢笔,写就了中国女兵的壮丽史诗,成为中国女兵作家第一人。

文/顾庆丰 图/刘公明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姚瑶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