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文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12-07 15:54:3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何雨婷
一个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基本都逃避不了要思考一些重要的生命课题。比如,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如何面对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恐慌?如何面对疾病对自由的蚕食?如何面对必然要来临的死亡?
陆晓娅是资深媒体人,曾获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退休后她积极学英语,成为多次独自出国旅行的银发族旅人。她多年来关注老年问题与生命教育,其对于生死的探索,从阅读、观影开始,逐渐延展到在大学里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为高校老师举办生死教育工作坊、心理辅导、旅行和写作,直到进入死亡的最前线,成为在安宁病房服务的志愿者。她也将自己的经验、思考写作成书,曾出版有《给妈妈当妈妈》《影像中的生死课》《横渡死亡之海》等作品。
2022年,陆晓娅的最新随笔集《旅行中的生死课》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了她在60岁以后自学英语,开启的世界旅行历程。到2020年之前,陆晓娅已经走了20多个国家,大部分是和朋友自由行,少数是跟团游。她出国旅行,并非专注于品鉴国外的美食与美景,而是在古代文明遗址,在悬崖边,在乡间墓地,在名人故居,在博物馆等处,和一个个生命相遇。这样的旅行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参与建构了她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死亡与离别是最重要的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最终都汇于她对生命的理解。“旅行,对我不再是一个外在的过程,不再是一些‘短半衰期’的见闻和感受,旅行也不再是回到家就结束;旅行于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长半衰期’的过程,它在悄悄地重新建构我的精神世界和我的生命过程。”陆晓娅写道。
北大教授钱理群读了《旅行中的生死课》认为,作者在旅程中对生死的观察与思考,其所提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如何在老年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如何使“生”与“死”的“过渡”变成“一段精彩而非乏味的旅程”,都极具启发性。知名主持人敬一丹也为这本书写推荐语:“生死,常常是沉重的话题,而在旅行中与生死相遇,在旅行中思索生死,却有了别样的意味。我在晓娅的文字里,感受到从容、坦然和洒脱”。
责编:46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