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报共赴,倾听湘黔边校的朗读声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08 09:18:04

新湖南客户端11月8日讯( 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赵紫薇 廖宁 黄照 摄影 李云建 陈建 摄像 龙力 熊胜纯 周聃)11月7日清晨,花垣县磨老小学扎雄广播站里的播报,比以往来得要早些。学生蒋佳怡和杨珊珊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稍稍凑近话筒,将湘西州委机关报《团结报》款款道来:“您,一张小小的《团结报》,连通了我与山外的世界,搅动了我思想的汪洋大海……”

党报伴着童声,顿时传遍古村磨老,与山川溪流共鸣,同时也拉开了主题为“我的一天,从读报开始”的“邮政杯”2022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序幕。就在这天,《湖南日报》《贵州日报》《科教新报》《团结报》四报媒体记者共赴湘黔边界学校磨老小学,以读报之名,为121名在校学生开启的新一周学习生活。

这是一场见证美好的传媒接力。今年9月14日,《科教新报》联合新湖南客户端湘学频道共同推出的“边校十年路”系列报道第二期,就对磨老小学连续72年船载贵州籍学生渡河求学、边区两地携手共建连心校的故事深度呈现;报道刊发后,《湖南日报》《贵州日报》两家党报持续跟进,于11月6日联动发稿,把散落在湘黔边的颗颗“珍珠”串起,让边校故事传向更远处。

而活动当天学生朗读的党报文章,正是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两报稿件选段。

这是两地一衣带水的友爱互动。“紧张吗?”“读我的家乡报纸不紧张。”台下坐着全校师生及两村党员代表、四报记者,台上四年级学生黎雨露手捧《湖南日报》,稍作呼吸调整,便字正腔圆地朗读起《石榴结籽一家亲》选段,那些年磨老、晚森两村联合创办磨老小学,两村村民积极捐赠材料、义务投工投劳建校的画面,宛若昨日重现,思绪延绵。

“在班里我们从来不分谁是贵州的、谁是湖南的,我的好朋友蒋子妍就经常来我家做客,若是碰上下雨天她还会住在我家呢。”黎雨露很是珍惜这段友谊,正如校门口那块写着“湘黔边区友谊小学”的牌匾般,闪闪发亮。

同学们依次上台完成朗读后,在国旗下,结合朗读文章的内容,湖南籍校长龙林刚与贵州籍校长任达兵也道出了心中多年来对磨老小学的赤诚初心。龙林刚是土生土长的磨老村人,学校正是在他任内修葺一新,他指着自己所站的主席台,“这里曾是一片长满杂草、牛羊乱跑的泥地。”

△磨老小学湖南籍校长龙林刚

磨老小学 贵州籍校长任达兵

“那时交通不便,我们都是靠背扛肩挑从河边把水泥、沙子、砖块搬过来的。”龙林刚说,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浸润了湘黔两地土家苗汉人民的情谊。

近年来,磨老小学不仅为两地培养出一拨拨孩子,两地的村民也在世代友好往来中,凝聚起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

随后,湖南日报朗读者团队、《贵州日报》代表、《团结报》代表分别向学校赠阅2023年全年报纸,中国邮政花垣县分公司向学校赠送200余套图书。

这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活动当天,记者也见证了磨老村、碗森村、边城镇中心小学三个党支部党员齐聚,在民主生活会上共读两省党报,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两地世代友好往来,不仅共建同心校,还在2018年共修1.5公里灌溉水渠。逢春天涨河水,磨老村民无法过河,碗森村民就帮着把田耕好。”磨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乔生说。

而在校内,湖南日报朗读者聚合平台资源,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思政“金课样本”。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小学德育学堂》“我是追梦人”系列主题活动视频首先播放,受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委托湘西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向生平随后以“振兴”为主题带来深入浅出的思政课。读而思、思而行,孩子们在党报文字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也插上了“振兴”的翅膀,立志飞向更远的天空。

“磨老小学的历史,是我国教育发展及乡村振兴路上的真实缩影,亦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向生平激动地说。

这天,磨老小学成为了湖南日报朗读者基地,同时现场也有多位学生报名参与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招募。

花垣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显伟还到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委县政府将于今年启动磨老小学的改扩建工程,新增功能室、运动场和师生宿舍等硬件,为花垣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周年献礼。

党报里有政治导向,党报里有政策方针,党报里有实践指南。“孩子们从党报中汲取养分,并根植于土生土长的大地上,能开出骄人灿烂的花。”邓显伟说。

责编:王德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