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未来空袭之变

  解放军报   2022-11-29 12:42:2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空袭正由信息主导逐步向智能主导转变,由“有人化”空袭向“无人化”空袭转变。只有正确感知未来战场,认识空袭之变,才能以变制变、有效应变。

“智、无、隐”的发展走向。随着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等新材料的出现,智能化、无人化、隐形化将成为未来空袭兵器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未来空袭作战中,传统的具有危险性、复杂操作性的有人作战岗位,几乎都可以被无人化系统所替代,越来越多的人会从武器末端转移到计算机终端,人逐渐由对抗的前台转向后台,而无人化系统将走向对抗前台。这种趋势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传感器技术、处理器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催生的,并在近几次局部战争中悄悄发生演变。现阶段,世界军事强国均致力于发展无人空战平台,并已在无人自主编队飞行、空中加油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未来智能化隐身无人机作战将成为常态。

“小、分、灵”的行动趋向。现代微电子、信息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杀人蜂”等微型机器人量产成为可能,“无人蜂群”战术孕育而生并在叙利亚、纳卡等战场上得到初步运用。这种战术能够实现空袭平台的分散部署、广泛渗透,作战效能的集中释放、全域打击,做到“形散能聚”,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作战价值。可以预见,随着新技术一体化、集成化的进一步发展,无人机将呈爆发式增长,空袭将会突破传统作战的限制,呈现出小型化设计、分布化部署、模块化使用、快捷化反应、灵活化调整的新的空袭方式,低端化的空袭平台经过有效融合也能够产生震慑性作战效果。

“星、机、弹”的力量指向。透过近些年来世界爆发的几场武装冲突,我们看到了现代空袭的力量架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高超声速导弹突破了传统防空反导体系侦察预警、火力打击能力范围,在战场如入无人之境;高、中、低轨道卫星应用特别是低轨道小卫星群的应用,更是突破了传统空袭概念,将空袭基点推向了临近空间。由此可见,未来空袭将主要由卫星、战机、导弹构成立体打击体系,在以卫星为骨干的天基系统进行精准信息情报支撑的基础上,各型导弹将成为空袭主打武器,成为破网断链、瘫敌体系的“急先锋”。这样一来不仅打击效果好且具有极强的震慑性,而传统意义上的战机可作后台指挥、信息中继、效果评估、补充打击之用。

“火、网、电”的作用方向。从近几场局部战争可以看出,具备先进技术助力的空袭平台能屡夺制空权,不仅因为其具有强大精准的火力,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高水平的网电作战能力,尤其是具有图像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空袭平台更是如虎添翼,在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中往往能占得上风。如以色列能够使用“舒特”频频入侵叙军防空网表明:空袭作战正从火力、电磁和网络三个维度展开,未来空袭将是以密集网电攻击为主体、以火力要点打击为关键的一体化作战。火力未打,网电先行。具备强大信息作战能力的空袭一方,在空袭前通常会入侵敌方作战网络,瘫敌指控中枢;利用电子战飞机夺取制电磁权,扰瘫敌用频装备;利用先进火力平台,适时打击敌重要目标。

“快、精、烈”的效果取向。现代空袭“OODA”决策周期不断缩短,从海湾战争的3天逐步缩短为近期外军杀伤链试验的20秒。显然,随着现代空袭兵器飞得更快,从决策到打击完成时间也在缩短,空袭决策反应快、打击速度快、完成任务快的特征更加凸显。战争实践也表明,随着定位导航、信息传输等技术不断发展,空袭兵器精度越来越高、打得越来越准越狠:战术弹道导弹精度可达50米以内,空地导弹概率偏差仅5米,巡航导弹仅1米,激光制导炸弹甚至可达米级以下,常规钻地炸弹可穿透30米的土地或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掩蔽工事攻击地下掩体。未来随着空袭平台动能越来越大,其打击强度、烈度也逐步增大,瞬间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反空袭作战压力将会倍增。(高凯 陈海峰 汤承烨)

责编:姜河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