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打造“体育+”新平台 夯实留守儿童健康基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29 18:22:44

陈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儿童是重要的基石。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强调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实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均等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性贫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发展性方面,还存在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地区应发挥体育综合带动效应,联合社区、学校、家庭,通过打造区域特色体育活动、开展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云上亲子体育新风尚等方式,实现体育工作与留守儿童工作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新平台,夯实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基石。

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打造“体育+社区”新空间,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乡村振兴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关键。留守儿童聚集地区,体育运动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需整合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2018年,“小篮球”旋风登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村落社区,通过专业的志愿者进社区支教、篮球训练及联赛等形式,让农村留守儿童开始了自己的体育运功“大梦想”。“小篮球”项目秉承“以体育人”的公益理念,连续四年持续关注农村地区体育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缺失的问题,同时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运用体育疏导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孤僻、手机成瘾等问题,满足了留守儿童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参照“小篮球”项目的发展模式,定期组织开展区域特色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吸引留守儿童广泛参与其中,让他们的“少年心事”有所依托,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以村镇级学校为堡垒,打造“体育+学校”新范本,释放留守儿童的天性与活力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由于年龄差异、文化素质差异、代际沟通障碍等原因,祖辈通常很难在心理和学习两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陪伴,留守儿童内心极度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性格执拗、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学校应该成为满足留守儿童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平台。第一,学校可以效仿精准扶贫政策,对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学校可以制定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契合儿童兴趣的体育特色活动。组织好、实施好符合他们年龄段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补充他们因为“留守”而造成的情感缺失、自信缺失、社交缺失。第三,客观来说,村镇级学校在体育教育师资、财政、设施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难,应当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全面加快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质量。当前,国家在教育、财政、师资等方面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都有政策倾斜,很多研究机构、高校也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项目。乡镇级政府应该多给机会、给平台、给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力,实现社会关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雁阵效应”。

以家庭为细胞,打造“体育+互联网”新载体,让运动健身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方式

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等,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忽视家庭的主体、本位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外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家乡的子女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实现线上实时互通。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留守儿童反映和父母的视频电话“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因为长期缺乏陪伴与呵护,父母与子女中间隔了一道“心墙”,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云端见面”的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科技赋能体育,为解决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缺失、缺位提供了可能。智能体育运动平台,为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借助AI平台,家长不仅可以辅助录制、监督指导,更能通过双人游戏参与家庭体育,进行亲子锻炼,促进亲子沟通。科技赋能与运动参与的融合创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线上的“健康供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树立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通过“体育+”这种线上线下同步、父母子女共同参与的形式,有效拉近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健康中国与幼儿体质促进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