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笔记【22】无痛胃肠镜检查有感

汤江峰     2022-11-27 10:56:17

如今,健康体检成了单位福利“标配”,体检项目越来越多,员工满满的健康获得感。有一项胃肠镜检查,虽然非必检常规项目,但很多健康管理专家主张,上了年纪的人,不妨做做,作为筛查。或许能及时发现毛病,防患于未然。

我想也是,胃肠道为我服务几十年,它的健康状况,我也需要关心。近日,在省级医院当医生的友人为我提供了帮助,她也建议做一个肠镜检查,并开具了电子结肠镜检查申请单,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

镜前检查准备有点繁琐。检查前一天,中午得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晚餐只准喝牛奶、豆浆等流质。第二天晨起就得禁食了。我做的无痛肠镜,当天上午11点后禁止饮水。

不吃不喝不打紧,麻烦的是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检查前一天,需要服用一种泻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将肠道内食物残渣、污泥浊水,清空删除。一大杯泻药豪饮下肚,一个小时便见成效,提起裤子上厕所,一“泻”千里,并没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过来人说,当天晚上会睡不好,“内急”随时要上厕所,我的肠道生来迟钝,9点前服的泻药,12点前跑了3趟厕所,就一夜睡到天亮。醒来后的第一感觉,腹内空空,多年不曾有过的饥肠辘辘,突然袭来,饭菜比以往显得香喷喷的。

第二天上午,遵医嘱喝完规定的“加强”泻药,泻出水样便,便可上消化内镜检查台。上台前,还要服用一种胃肠镜检查的辅助用药一一二甲硅油散。医生说,这二甲硅油散,可使胃肠道内泡沫中贮留的气体得以排出,提高胃肠道检查清晰度,精准显示胃肠道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让病变组织无处遁形。而且,这药吸入人体,完成辅助使命后,以原形从体内排出,不要担心对人体有什么害处。

下午二时半,无痛肠镜如期进行,吸入麻醉,30秒钟后,我就入睡了,什么都不知道。大约半个小时后,医生把我拍醒后,胃肠镜就不知不觉全部做完了。

坐在休息室,在等待检查报告单的几十分钟内,肚子有点轻为胀痛,然后,一连串的排气(打屁)动作,气冲霄汉,通达舒畅,被麻醉迷糊的头脑也清醒了。

胃肠镜诊疗报告出来了,真是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胃镜查出非萎缩性胃炎和食管下段胃粘膜异常。医生说,小毛病,不碍事。倒是电子结肠镜检出的病真“多”:结肠多发息肉;回肓部多发憩室;直肠多发炎性增生息肉样隆起等。

而检查报告的镜下图像描述,有一个叫广基息肉的医学术语,出现频率高,让我有点警觉。医生解释说,这是息肉的一种类型,基底与肠壁联系较为紧密,通常贴着肠壁生长,息肉的根基部较宽、较厚、较大,呈平铺式改变,没有眀显的蒂。这种息肉向坏的方面,如癌变的几率要高些。医生还建议微创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我的身体我作主。征求我的后续治疗意见,结合平时身体状况作了一个简单评估和判断,慎重告之医生,暂时不做微创手术;随防,密切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我其时想,不要这么急着处理,有时,治疗太过积极,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甚至长期的健康损失。

体检的经验值得借鉴。我的一项尿酸检查,17年前就超出正常值几十个单位,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体检医生苦口婆心对我说,少吃猪肝、鸡杂、海鲜之类。可我嘴馋,想吃就吃,尿酸值常年维持在恒定的水平,未见痛得要命、痛得发疯的痛风症状。去年体检,这项指标达到正常值范围。医学文献证实,我对此有天然的耐受性。

我曾做过眼视力检查,查出患有远视、近视、弱视、斜视和散光,眼科医生要我验光、配戴眼镜,我没有采纳。在报社,看稿子、看版面、上网、写作,用眼的时间比较多,直到现在,我的视力棒棒的。我有一个习惯,用眼1个小时,必停下来,看窗外云卷云舒的世界。

也是11年前,我创作激情澎湃,以两年一本书速度,一口气写完3本书。有时灵感来了,半夜三更起床,披星戴月创作。结果,书顺利出版发行,头发却不行了,斑秃找上门来,一夜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头发一把一把掉下来,医生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鬼剃头”。

男人头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破了相,确实有点对不起观众。于是乎,我又找到省会专治斑秃的专家,吃了中药吃西药,扎了针灸做按摩,只差没有毛发移植了,总不见“草”长萤飞。

后来,我在湘雅一位免疫学专家那里找到答案,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精神过度紧张和身体劳累有关。他建议我,创作暂时放在一边,休息一段时间,头发自然会长出来。再说,男子无丑相。陈佩斯光着头,一样的帅气幽默。

我听进了医生的话,既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得依靠自身来解决。回到家,我把所有治疗斑秃的药物,统统扔进垃圾桶。果不其然,两个月后,毛茸茸的头发从光亮的地方探出头来,半年后,一头乌黑发亮头发重归“故乡”。

成效摆在那里,医生进一步解释就很有说服力了。免疫专家说,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失衡,往往是免疫过强,免疫细胞产生自由基来攻击自己的组织和器官而发病的。在疾病过程中,情绪稳定对疾病的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人的情绪能够保持稳定,内心足够强大,免疫系统会渐渐地趋向平稳;如果人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很大,那么,免疫系统的不平衡就会加剧,疾病容易复发,可以使疾病越来越严重。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病的早期,一些患者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接受自己生病这个现实,而从心理上极度排斥疾病时。患者由于恐惧及担忧,自身的免疫系统处于极度紊乱、不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作可能很重,复发也很频繁。而对一些心态非常好,乐观、积极向上,或能够接纳疾病,和疾病和平共处的人来讲,疾病相对来说就轻很多,复发频率明显降低,有的人甚至不再发作。

疾病治疗是分层的,有的治疗可以达到治愈,有的治疗只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以肿瘤治疗为例,如果不分情形,硬要选择根治性的治疗方案,往往带来较大的创伤和并发症,反而得不偿失,有时肿瘤根治了,人也垮了。临床上,肿瘤治疗有一项带瘤生存的法则,通过选择一些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将肿瘤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使它不影响身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和运行。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毛病”,当代医学技术发达,随便一项检测手段,总能“检”出诸多疾病来,关键是自已认知和处理态度。“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很多时候,疾病与人和谐共存,而不是总想着去战胜它。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医生当树立中医辩证思维,引导患者学会和疾病为伴,而不是与疾病为敌。

医学是人学,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当“人”重新回到医学的中心位置时,权衡患者的获益,应成为诊疗决策的核心。倘若治愈疾病,对患者来说收益大于受损,医生就要争取治愈疾病;如果疾病不能治愈,诊疗的目的就是减轻痛苦、延长寿命。

人的生老病死,本属自然规律。与疾病共存,和谐相处,顺其自然,才是敬重天理,遵循规律,回归生命的本源。(汤江峰)


责编:汤江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