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山老榨茶油香

    2022-11-09 10:14:32

湘潭晓霞山物华天宝,油茶被誉为“晓霞四宝”之首。连绵的山脉,生长遍山遍岭的油茶树。村子里,山溪边,也就有很多的油榨坊。村子里是“旱榨”,用牛拉碾。溪水边,是“水榨”,引溪水用水轮带动碾子。后来有了柴油机、电力,基本上改用动力碾碎茶籽。以前,都是木榨,榨是由整筒四、五米长的大树凿空而成,靠硬木楔子挤压榨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改为机械榨、半机械榨,靠动力加压,或人工手柄加压。但一直到现在,当地仍保留有三、四家传统木榨坊。

晓霞山的油茶按成熟期分为“寒露籽”和“霜降籽”。当地谚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采摘正当时。 此时,深秋,天高云淡,一树树油茶果或红醉着脸,或咧嘴吐珠,采摘茶籽后,不间断地就开花了。它天天都在孕育、开花、结果,“抱子怀胎”,枝头不空。深秋时节,洁白的油茶花漫山遍野地盛开,暖阳下的山坡上就像飘过一朵朵白云,给晓霞山披上了独特的美丽色彩。“白云山上歌声飞”,以前,山山岭岭上摘茶籽的人们,便唱起了山歌,此起彼落,互相唱和,很是热闹。

晓霞山的茶油,色如琥珀,清亮如珠,馨香四溢,故当地也称为清油。产量和质量都很有影响,《湘潭文献》载,晓霞山茶油“质上乘,年产千担”,曾一度占据了县城市场。它生长在高山上,果实历经一年四季的阳光雨露,云滋雾养,没有污染,尽收天然养分,日月精华,味香独特。茶油,《本草纲目》等典籍记载,有“明目亮发、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之功效,能“抗暑、抗癌、降温、降压”,有“除癣疥、防蚊虫叮咬、除疣、防晒去皱”之功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油含丰富的维生素E,人体易吸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至97%,油酸含量超过80%。每年的冬季,榨油坊一开榨,香飘十里,村子里弥漫着茶油的清香。晓霞山民俗,开榨的第一榨油,人们总是争相去接,收藏着,用于润肤、护发、解毒等,榨油坊老板总是笑呵呵地把热烘烘、亮晶晶、香缕缕的第一榨油分享给大家。

榨油坊曾经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榨油坊最忙的是冬春两季,大半的日子是闲着。那是一片土砖黑瓦屋,有大小四、五间房子。一间房子炒籽,一间房子碾籽,一间房子蒸䊀、踩䊀饼,还有一间是最重要的压榨房。晒干了的茶籽送到榨油坊,先要用风车除去灰尘杂物,然后放到一口大锅里炒焙。炒焙后,送入碾房碾碎。碾子是牛拉的铁碾,开榨后的日子,是牛歇碾不歇,几头水牛轮流没日没夜地拉。管碾的人,负责赶牛拉碾,把碾碎的茶籽粉取出来,装筐送到隔壁的蒸房。蒸房的土灶锅里,一个好大的木甑,碾碎的茶籽放在木甑里,用大火蒸得热雾腾腾,香气满屋。榨油师傅一瓢瓢将蒸熟的茶籽粉,倒在一个个底部垫着稻草的铁箍里,用赤着的双脚踩紧后,把稻草翻过来包好䊀饼,然后将䊀饼齐齐地码放在“榨槽”里,满榨是五十个䊀饼,有时主家的茶籽不够满榨,少几个或三、四十个也可以开榨。压榨房是最大的一间房子,房顶上悬着一根长长的棕索,拳头粗的麻绳吊着一根前面包着铁皮的撞锤,在半空中晃晃悠悠的。油槽旁边放着一堆油光发亮的木尖(楔子),这种木尖是晓霞山上最硬实的㭫树做的,经多年千百次冲击不折不挠。压榨时,三个师傅,一个把舵的手执悬吊在空中的撞木,两个师傅将撞木上的拉绳用力地往后拉,然后利用冲击力朝前重重地撞在木尖上,随着一根根木尖被撞击进去,在“咚,咚,咚″的撞击声中, 清亮喷香的茶油便汩汩地挤出来了。晓霞山土地肥沃,茶籽饱满,出油率高,一般每百斤茶籽可榨油二十五斤左右,一满榨,可出茶油一百斤左右。  

这种传承了不知多少年的油榨坊,虽然简单,土陋,但积淀的技艺和民俗,却是精深和深远的,从榨油环节保证了晓霞山茶油的独特品质。碾籽,炒粉,蒸粉,做䊀,压榨,每个环节都有独特、精致的技术和经验。碾籽,粗细把握要准,师傅用手一抓,手感细度均匀,不团不散,拿捏全凭经验。炒粉,灶火要温柔不急猛,使茶籽粉香而不焦,茶油亮而不暗。蒸粉,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气冒上来,但不能蒸得太熟,油熟不香。制䊀饼,一个饼十斤左右的粉,一瓢准,每个饼紧实、厚薄一致。压榨,三个师傅配合默契,锤锤落点准确,重力均匀。一榨油的品相品质,全凭师傅们的手上功夫中掌握。

油好菜香,晓霞山的茶油炒菜,极具诱惑。其茶油焖土鸡、茶油煮腊肉、茶油煮鲜鱼、茶油辣椒等,成为当地不可抵挡,外面也不可仿效的舌尖上的诱惑。   

冬季里,榨油坊热闹而温暖,烤焙房和蒸料房两灶熊熊的大火,一冬不熄,烧得温暖如春。小孩子们,喜欢坐在碾盘上玩,壮劳力们,多在这边帮忙,有事没事,村民都钻到这边聊天。榨坊里一日三餐开伙食吃饭的,往往不仅仅是几个榨油师傅了,经常榨油的顾主、无事闲聊的乡邻们也凑热闹一起吃。这里,也便有了欢乐,有了故事,有了文化和情感碰撞。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湘潭县上演过两个著名的花鼓戏,一个《茶山梦》,曾晋京演出;一个《榨油坊风波》,演遍城乡。《茶山梦》的编剧是湘潭县文联主席,晓霞山人,肯定凝聚了许多晓霞山榨油坊的风情。 

凝结乡愁的晓霞山榨油坊,简约中蕴藏着精深的技艺,粗犷里传承着文化的深邃,岁月中承载着村民们幸福美好,风雪中演绎着温暖的故事,勤劳中积淀了和美诚意的民俗。每年入冬后,那“咚”“咚”“咚”的榨油声,如心中的鼓点,如思乡的心跳,在梦中,在旅途,在茶香酒醺中,浸润、弥漫。烟火、故事,油香,总是穿越时空,涌起像油茶花蕊上的那许沁甜的故乡情愫。

作者陈金亮,湘潭晓霞山人,曾用笔名陈倞、陈晓霞、亮歌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首期中青班学员。出版有《听竹有声》、《晓霞山文化探源》等。

(一审:蒋振 二审:何婷 三审:陈胜年)

责编:蒋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