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这所高校为“三全育人”湖南共识提交“长理答卷”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05 09:55:20

新湖南客户端10月5日讯(通讯员 叶正芳)微缩场景复原港珠澳大桥、3D沉浸式曲面屏“大美长理”、等比例复刻的红色建筑模型、流光溢彩的学科树……10月1日,坐落于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的“三全育人”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向社会开放。多元立体、内容丰富的展陈让前来参观的观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该教育基地以“立德树人 逐梦报国”为主题,全面回顾了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湖南省首个集湖湘教育发展史和学校“三全育人”成果于一体的育人阵地。作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以该教育基地为着力点,创立了多路径融合、多元化参与、多功能互补的育人机制,构建了全景式、互动式、浸润式的育人时空,是落实“三全育人”湖南共识的生动实践,为全省高校摸索“三全育人”路径提交了一份亮眼的“长理答卷”。

“湘味”浓郁   500余件展品打造湖湘红色文化名片

“每一条高速公路、每一座大型桥梁、每一条电网……都有长理人奋斗的身影。”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校龄仅一月有余、来自土木学院的2022级新生小郭细细观看着学校师生参与建设的众多重大工程项目,深受震撼。

△教育基地内景置——启航桥

路过“启航桥”,他了解到这一景置原型,学校参与建设的矮寨大桥是当时世界跨度最大的山区桥梁,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小郭言语中满是自豪与憧憬,“现阶段学好专业本领,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有幸投身家乡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教育基地还以微缩建筑模型展陈了多个湖湘红色文化地标,让人印象深刻。毛泽东故居、汝城沙洲半条被子、船山学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十八洞村……一座座红色建筑经该校建筑学院学生实地调研与测绘、3D建模、再用激光雕刻机制作零件,最后手工拼接复刻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耗时1-3个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置身红色建筑模型前,不少观展者还扫描了二维码,聆听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在科技与艺术交融之中感悟党史、浸润心灵。

△参观者在微缩红色建筑模型前扫码、拍照

在“国之大者”“材之茂者”“师之贤者”“行之实者”等各个篇章,学校精心挑选整理了500余则(件)照片、视频、实物、模型等,生动呈现了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始终行进在教育改革、探索前沿的创新性探索和突破性进展。

“惟楚有才,兴湘重教。湖南历来崇文兴教,‘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发端于斯。湖湘大地革命文化源远流长,红色基因深沉厚重。教育基地以浓郁的湖湘文化打底,充分挖掘湖南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此感染和激励更多的长理学子、湖南学子投身伟大时代,建设伟大事业。”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介绍。

是记忆更是传承  40万学子情牵的精神家园

“这是余学楚1959年毕业的时候,挑着一根扁担就奔赴云南的场景!”在连环画《一根扁担进云南》前,长沙理工大学首届毕业生、已年逾八旬的黄美媛校友一眼就认出了当年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

“我们那时候都是一边搞生产劳动建校舍,一边埋头苦读学本领”,根据建校初期故事创作的连环画唤起了黄美媛久远的回忆,60余年前的记忆依旧鲜活如昨,“毕业大会上,校长叫一位同学的名字,通报毕业去向,我们就纷纷带着简易的行李,靠着一双铁脚板,即刻踏上建设祖国的征程。能分配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去才是最优秀的,没有分配到艰苦地区的学生当场就落了泪。”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第一届415名毕业生最真切朴素的梦想。此后,“成才报国”理想被代代传承与践行,“实践强、情怀深、敢担当”成为40余万长理学子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校友黄美媛在连环画《一根扁担进云南》前忆当年

穿越展示学校60余年办学历程的“时光隧道”,重逢在学校老校门的场景复原前,轻抚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不少退休老教师、外地校友利用国庆假期专程前来观展,频频颔首驻足。

△学校退休老教师在“时光隧道”驻足,在“老校门”前合影

长沙理工大学94级校友、北京冬奥会24节气倒计时宣传片制片人周谦闻讯也第一时间来到教育基地重温母校历史。“无论身在哪里,学校永远是我们的心之所向、情之所依。现在对于我们校友来说,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我会常回来看看。”周谦说。

△校友周谦在打卡墙前留影

生动直观 千里之外就地取材助力工程实践移动课堂

教育基地内,一直径约110厘米、高 61厘米,外观呈螺旋状的展陈实物惹人注目。

“这是曾用于我国填海造陆工程中的挖泥船绞刀头。”水利学院教师陈杰向前来参观的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学生介绍,“挖泥船作业时,通过最前端绞刀的旋转将水下泥面挖松,再利用船上离心式泥泵的作用产生一定的真空,把挖掘所得的泥浆吸入、泵出并吹送到上千米乃至上万米外的指定区域,达到疏浚航道和围海造地的双重目的……大家所熟知的‘国之重器’‘天鲲号’就配置有亚洲在用挖泥船中最为强大的自动挖掘系统,不仅可以疏浚黏土、密实砂、碎石,巨大坚硬的风化岩也可轻松绞烂,既环保又省事。”

一堂直观生动的工程实践移动课堂就此在教育基地展开。除了千里之外运回的重型工程实物,用于填海材料的珊瑚砂也被学校参与建设的师生悉心采集,赠予教育基地内永久珍藏。“每一粒砂都是国土,每一段堤都是长城!”篆刻在盒内的烫金文字振聋发聩,震撼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位到访者。

△教育基地内陈列的老物件引得参观者驻足拍照

60年代的点秒表、地质罗盘,老式英文打字机、传动系统,汽车模型……教育基地内一件件斑驳泛黄的老教具、老物件是历史无声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最鲜活生动的工程实践教具教材。

在科普角《一度电是如何产生的》,沙盘模型形象传达了经热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转换方式,“一度电”穿山越岭,传送进千家万户。“简单明了,形象生动!是值得再来的科普基地!”专程带小朋友前来的王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沙盘科普角《一度电是如何产生的?》

我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气势磅礴的工程实景、火热多姿的教学实践现场,都被定格在了19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据了解,开放首日,长沙理工大学“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已接待来访参观的师生和民众逾千人。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