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写春秋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14 18:39:55

文/成松柳

关注已久的长沙理工大学“三全育人”基地经过2022年上学期与暑期紧张的建设,终于落成,本人有幸先睹为快。近2个小时的观看,虽未能一一关注细节,也已感慨良多。2千来平米的面积,将共和国70多年来教育发展伟业与学校近七十年奋斗历程融于一炉,互为表里,交相辉映,从而给参观者以视觉震撼和心灵洗涤,这样的场馆,真真值得一看。

在共和国教育发展的阔大背景中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使两者高度契合,参观后没有违和感,是基地展览最大的亮点。长沙理工大学及其前身四个学校的发展,是与共和国建设发展基本同步的。新中国肇始,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于是,学校的开创者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才有了今天奋进百强的长沙理工大学。这段历史,是需要浓墨重彩去描绘的。如果单纯作为校史馆,布展就要简单得多,依据学校发展历程,选取学校发展的若干关键点,直线式挺进,脉络清晰,选材也简单明了。但作为“三全育人”基地,必须具有高度,展示的必然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学校的建设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站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站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理解学校的奋斗历程,从而产生认同,受到洗礼。但这样就给基地布展出了难题,如果一味陈设共和国教育的发展历史,那布展就放之高校而皆准,明显缺乏特色;如果过多陈列学校的发展状况,背景的意义会大大降低,高度也将不存在。好在,组织者们认真思考了共和国教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以学校发展为基本线索,进行四个篇章的布局,这四个篇章的节点同时也是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如此,学校的发展与共和国教育发展同频共振,互为支撑,篇章中的转换也就水到渠成。

大局与细节的巧妙结合,也是这个布展的亮点。布展的大局,一是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二是学校发展的节点。这就需要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布展的四个篇章始终关注着这一点,无论是领导讲话的选择,还是相关社论、新闻的选取,都紧扣着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奋斗进程,紧扣着国家基础产业的进步与腾飞,这样,教育发展的意义,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学校奋斗的价值都予以真正凸显。但是,这一切要落到实处,必须靠细节支撑,没有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甘愿去祖国最需要和最艰苦的地方,没有他们的呕心沥血和艰苦奋斗,新中国辉煌的事业是无法成就的。布展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精彩之笔。如连环画《一根扁担进云南》就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学校毕业生志愿分配云南,在那里努力工作,成长为云南省劳动模范的故事。比如,长沙理工大学教师数十年手绘中国乡村画卷,真实记录中国农村的美丽与巨变。这样的细节在四个篇章中都有很多,使得整个展览深刻而又丰富。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取材,都来自我们教师的手笔,既体现了文化工程全员参与的意义,又节约了经费。

高屋建瓴的教育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臻于一厅,同样值得让我们称道。展厅的四个篇章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因而始终有着教育的站位。但又运用了很多技术的,甚至娱乐的元素,有些地方,估计会成为学校新的网红打卡地,这样的设计,立足于年轻的学生,寓教育于欣赏中,在轻松自然的参观节奏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展览的文字也可以称得上简要详明而又优美动人。四个篇章,每一篇章的文字总括都很到位,言简意赅地描述了篇章的整体状况,既有共和国教育的辉煌成就,又有学校建设的斐然业绩,而且两者的过渡自然贴切。篇章内的文字说明也是简明扼要、干净洗练。

参观过不少展览,也在心中树立起对展览的评价。窃以为,好的展览,布展者一定要心中有人。有展览中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更要有观众。只有时刻想着他们,从他们的角度去确立主题、选择题材,才会有布展的精彩,才会使参观者感同身受。应该说,基地的布展,是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四个篇章徐徐展开,每一个篇章中都有学生、教师、校友活动的身影,正是他们,奠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各个节点。更难得的是,这些身影中,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比如教师,展览自然需要给大师、名师留下位置,因为他们确实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学校的发展更少不了奋斗在教学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普通教师,在我看来,普通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大学之谓也,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也的确需要造就大师。但是,作为一个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学术机构,大量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准而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学校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群体英雄。没有他们,学校的发展强盛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在我的认知中,几乎每次校友返校,最想见的就是他心中惦记的老师。而他所认可的老师,绝不是由那些头衔和“帽子”决定的,而是实实在在教诲过、帮助过他的老师。从这个角度看,基地的策展者心中是有人的,既有大师、名师,更是时刻都有普通教师的身影和事迹。展览也充分考虑了参观者,除了无处不在的教育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臻于一厅以外,不同类别的参观者都可以从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乐处。在学者可以通过打卡发掘学校发展给他带来的自豪,校友们可以由信息技术让他们遥远的记忆变得清晰明白。

自然,任何展览都是遗憾的事业,基地展览肯定会有一些不足。我们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吹毛求疵,而布展者即行即改。今后,参观者诸君自然也可以不断提出批评,让展览不断完善,使“三全育人”基地更好地发挥作用。

据闻,展厅还留有空间,准备给学生、教师的作品安排特展,也准备就某一个重要事件布置专门展览,这同样是一个好主意。希望特展常态化,而且是学校日常生活的特展,是真正反映学校师生员工生活的特展,这样,才有人间烟火气,才会真正有学校的特色,也才会让“三全育人”基地常展常新。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