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法治题材剧《底线》中的形象真实与法治认同

  湖南文联   2022-10-26 17:08:50

文丨刘库 林澜

由潇湘电影集团、湖南当燃影业出品的法治题材剧《底线》近期在湖南卫视热播,受到广泛好评。剧作将视点聚焦于司法领域,立足于我国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以当代司法人为创作原型,以社会热门司法案件为依托,讲述了中国当代司法人身披法袍、坚守底线的故事。该剧折射出新时代法治发展进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深刻思考,既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又表达了对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与执着追求。

01

细节刻画触及生活内核,造就接地气的司法人

细节刻画是影视创作中用来传递视像信息和深入主题表达的重要手段,《底线》中生活化的细节创作营造出了十足的“生活感”。角色之间的关系细节营造出了司法人的烟火气息。方远作为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一改过去荧幕的传统形象,以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调解纷争,意趣十足,他跟年轻司法人周亦安、前辈兼同门陈康、师父张院长等重要角色之间均有不尽相同的关系往来,作品通过对各有亮点的形象之间的关系演绎,改变了以往观众对司法人严肃冷酷的刻板印象。生活化的语言细节展示了司法人的真诚与稳重,面对双方当事人欲大打出手,给出既打破僵局又饱含情感的警示:“要打架是吧,打赢了进派出所,打输了进医院,要不你们商量商量,打个平手”;提到线上庭审时,用诙谐的方式提出诉求:“掉线这个问题,你喊我,他喊他,相互喊,弄得跟唱山歌一样”;与法院新人谈工作时既充分鼓励又及时提醒:“人做工作没有激情不行,但是,人要怀着所有的激情去工作,这也很危险。”这些都是当代司法人的日常写照。总之,剧作对众多细节的捕捉相辅相成,塑造出既符合人物自身性格的内在发展逻辑又可爱可信的司法人形象。

02

多维叙事手法丰富主题内涵,逐步实现观众的共鸣与认同

《底线》在叙事结构上运用了多维叙事手法,在常规的双线叙事基础上——以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例“辱母杀人案”和新行业所衍生的新问题“直播猝死案”为主线,同时掺杂了“职场性骚扰”“抚养权变更案”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事案件。将40余个真实案件进行艺术提炼,对相关的400余名涉案人进行细致刻画,各个错综复杂的案件独立存在却指向共同的主题表达。案件在各个法官的不断推进下抽丝剥茧,以大量细节展示了案件调查及审理的全过程。最终浮现出事实真相,在叙事上既确保了案件情节的完整性,又提高了观众观赏的流畅性,同时也展现出当代司法人最为真实的工作状态。剧作正是以桩桩件件情法难融、对错难辨的司法案件为依托,从法治、感性和理性的多维角度建构剧情、推动叙事,将全新法治理念由浅入深地融入生活,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法治认同。

03

人物群像塑造营造真实质感,构建起立体多元的司法环境

作为一部当代法治题材剧,《底线》中每一个司法人都有其符合人物自身性格的内在发展逻辑,进而构建出具体可感、知冷暖、明事理的司法人群像。方远,作为一个在基层法院工作了20年的老法官,看尽人生百态,对人性有着独到理解,有其自成一派的行事准则。他会忍着腰肩疼痛,全程抱着在法庭上因离异父母争吵受到惊吓的孩子,为其父母进行调解。叶芯,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空降的年轻女干部,被人戏称为“法条姐”,有着丰富的司法理论知识储备,却缺乏一定的基层经历,是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学院派代表,她代表着理论能力高于实践经验的年轻一代。周亦安,作为年轻的新晋法官,睿智却缺少一丝沉稳,是众多年轻职场人的真实写照。张院长稳重严谨,代表着老一辈司法工作者。作品在人物群像塑造方面力求去扁平化与模式化,意在有深度、有层次地展现出三代司法人不尽相同的精神面貌与行事风格,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高度统一并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出饱含时代纵深感、成长透视感的当代司法工作者群像。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