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土豆院士”带来好消息!看“大地论文”里的家国深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0-22 22:02:06

晁星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两位老党员备受关注。

一位是67岁的“土豆院士”朱有勇。 四年前,这位我国西南边陲澜沧县蒿枝坝村的科技特派员,因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推广当地土豆爆红。如今,他又带来了好消息,近些年,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点,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解决了当地口粮生产的难题。

一位是年近八旬的“菌草之父”林占熺。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里农业专家的原型,几十年间,他在田地、山上、沙漠中摸爬滚打,让菌草成为宁夏西海固摆脱贫困的“致富草”“幸福草”。如今,菌草技术还推广到了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成了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两位科学家虽专注于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信念:情系三农、科学为民,“农民需要什么,我们研究什么” 。有时只是一个选择,就让他们从繁华的沿海城市走进戈壁荒滩;有时只是一种情怀,就让他们心甘情愿默默坚守,扎根边陲。他们孜孜矻矻、躬耕不辍,那些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背后,是老一辈科学家常思兴国之道、常怀利民之心的家国之情,亦是老一辈党员矢志不渝、默默奉献的担当作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位科学家的事迹是华夏大地科技兴农的缩影。在湖北秭归,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使农民增收30%以上;在贵州水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在陕西柞水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带领大伙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无数科技工作者在广袤田野找到了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入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 于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而言,广袤的田野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中国农大在曲周的助农故事被传为佳话。换个角度看,几十年来,曲周实验站也先后走出两任农大校长、3位院士,培养出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更产出数百项研究成果、生产技术等。事实证明,科技助农是一盘双赢棋,乡村沃土能滋养科技之花,在这里,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也能大有作为。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朱有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终极梦想就是让老百姓们更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保持初心、接续奋斗,“大地论文”就能结出更多幸福花,美好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责编:周泽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