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笔记【7】红色基因传承• 健康沙洲底色正浓

汤江峰   新湖南   2022-10-04 10:12:24

这栋老宅,见证了8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总卫生部驻扎此地临时休整;见证了“半条被子”的温情时刻;见证了总卫生部长贺诚在此筹集棉花、中草药等医用材料;更见证了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卫生室日新月异的变迁……

这栋老宅,就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一墙之隔的朱通武家——中国工农红军总卫生部旧址。

“我的祖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大约130平方米。小时候,奶奶跟我们讲过,红军过境时,沙洲村受地主豪绅的欺骗,大部分村民都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总卫生部官兵到此宿营后,广泛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帮助群众修房补窗,采集草药;村民则为红军战士缝补浆洗,短短几天就与村民建立了鱼水深情。女卫生兵借宿徐解秀家,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家隔壁。”朱通武孙女、沙洲村卫生室村医朱连梅自豪地说。

“我奶奶时常鼓励我妈,要向红军女兵学习,救死扶伤。上世纪70年代,村里条件比较艰苦,人口不多,没有村卫生室,也没有一个正儿八经学过医的,村民患病,基本上是硬扛,实在扛不住了,就到镇上治疗。医疗落后和村民疾苦,像针一样扎着我妈的心。受红军女兵启发,80年代初,妈妈毅然选择去县城接受乡医培训,初步掌握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知识,回乡后,便独自挑起本村医疗服务的重担,成了一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第一个医生。当时没有诊疗室,只能在自家简陋的老屋里看病。村民一些小病小伤找她,不管天热下雨,还是月黑风高,妈妈背起药箱,就往村民家里跑。”说起村卫生室的前世今生,朱连梅感慨万端。

光阴荏苒,一晃几十年,2007年,村里新建了标准卫生室,旧貌换新颜。使用面积60多平方米,配备了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村里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而在汝城,村医、卫生室“空白村”已全面消除。

2017年,沙洲村建起红色景区,新建村公共服务中心,配备了卫生室,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四室一厅,宽敞明亮。卫生室同时配置了电子显示屏、电脑、新药柜和桌椅,常见药品有60多种等。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朱连梅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学习3年,2018年,她正式录用沙洲村医,成为妈妈的“接班人”。

如今,母亲当年外出就诊的医药箱,还摆在她案头。朱连梅说,每每看到它,我都会提醒自己: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村民的健康就是我的责任,必须主动作为、用心服务。

2020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卫生室时,她正在给63岁村民张美英量血压。“我一抬头就见到了总书记和蔼可亲的笑脸”,朱连梅深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总书记来到村民张美英身边,关切地询问她最近的身体状态,看到她血压有点高,还叮嘱她要注意身体、好好吃药,年纪大了,不要太累。

朱连梅说,习近平总书记与张美英交谈完后,便问我:在哪个学校学习的,学了几年,村卫生室有几个医生,待遇如何?我实话实说,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资质、学历和待遇等情况。我说“村里就我一个村医,每年收入有5万多元,上级有经费补贴、财政有补助,我很满意这样的待遇,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观看留观室、治疗室,一边询问医疗设备是否到位?群众看病是否方便?药品能否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朱连梅一一作答,并告诉总书记,除了在卫生室看病,还要定期上门服务,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并说“你做得好,还要继续做得更好。”朱连梅说,总书记短短的几句话温暖了她的心,给了她莫大的鼓舞,愿扎根乡村服务百姓。

她并不满足于大专文凭,已经拿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她,在吉首大学读完临床医学本科。2021年10月,她又被选派到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全科医师1年。她说:“为更好地传承半条被子的精神,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治病救人的能力,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员。”

红色基因传承,健康沙洲底色正浓。前不久,记者再赴沙洲村回访,朱连梅和同事们正在忙碌着,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发药、报销医药费等。村卫生室对接“县乡村一体化”目标,同频共振,实施“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路线图,加大马力,推动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卫生室面貌,有了新的起色:新添了自动除颤仪、中频治疗仪、新电脑、治疗台等不少设备设施,基本药物也增加100多种,能基本满足患者需求。

同时,新装了医保报账系统,群众看病产生的医药费,立马可按规定比例核销。而且,村民看病只需“扫一扫”码,便能准确获得个人基本信息,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诊疗效率,村民健康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文|汤江峰  图|阿龙)

责编:汤江峰

来源:新湖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