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花石行,豆腐石坝酒

    2022-09-28 10:28:57

朋友,你去过花石吗?        

花石是湘潭县花石镇的俗称,位于县城西南约50公里处,距南岳衡山约30公里。衡峰远峙,涓水穿流。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渔夫在 涓水 一条小港的汇合处发现水底沉有一块花纹斑斓的巨石,乃四处告人。一传十,十传百,来观赏、猎奇的人多了,于是,“花石”由此得名,这条小港故名花石河。此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唐玄宗时改革军事,以加强地方兵力。当时的长沙,设有桥口镇(今望城区乔口镇)和渌口(今株洲市)、花石(湘潭县境)两戍,负责潭州境内各关隘要地。清康熙时,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享有“小南京”之美誉。        

花石境内名胜古迹很多,美丽传说也不少,有观政桥、汉城桥、斗笠岩古井等古文化遗址,有十八罗汉山天然景观,有“十八罗汉化石”“绿裙少女坚贞博爱”“张古董磨豆腐”等传说故事。“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岸流开辟水,木杂古今树。”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由长沙往衡州途中,在花石戍停泊时写下的《宿花石戍》诗句。正是这些具有历史人文的古迹遗址、传说故事、传统手艺,为花石镇的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特色湘莲产业富民强镇,注入了盛装的特定文化元素。一花一石总关情。每年的夏秋,“荷花盛开的村庄”比比皆是,“寸三莲”遐迩闻名,吸引了省内外数以十万计游客来赏万亩荷花、游千年古镇、观丹霞地貌、听汉城桥下流古韵、品尝花石豆腐……

9月22日,2022年酷热秋季里一个难得的阴凉之日,吾与洛口诗社、岳塘诗社郭国亮、陈志元、张新果、郭继拔、雍上漫、崔杏花、刘敏诸诗友一行造访花石,感受我大花石的乡土风情,文旅之行,游有所值,特此记之。

                               ——题记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十八罗汉山的传说故事,可从来没有去看过,还听说罗汉山前有座汉代建的“汉城桥”。要不,去看看?好多的墨客骚人还开着车来拍抖音、秀雅风呢,我一个退休之人何不趁此有闲时光去领略一下古迹神韵。

上午8:30,我们从新县城润玉酒店前坪出发,沿潭花线一路南行,到了排头乡迴龙桥,从丁字路口过迴龙桥,直奔罗汉山下。

原来,十八罗汉山近在咫尺。

汉城桥就在罗汉山的山脚前,这里过去是(湘)潭衡(阳)要道。汉城桥横跨花石河而建,为单拱红砂石桥,东西走向,高7米,长12米,面宽5米,跨度10.7米。整座桥梁结构严密,古朴雄健,拱如弯月,属县境最早的桥梁建筑。后来桥面遭破坏,石级、平台、石栏都没有了,仅剩一道弧形的红砂岩薄拱。1935年,当地人在桥侧另建一座3米宽的石墩两孔平板桥,便于车辆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桥一侧加建一座长13米、宽5米的两孔石墩拱桥,方便行人,也可过小型机动车辆,三桥并列,相互辉映。汉城桥自1986年9月作为县级文物用木围栏保护起来后,人就不能再上桥了。

汉城桥具体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汉城桥碑记》中有记载:“罗汉山古迹也,汉城桥昔名也……山城如画,水带回环,而成美迹。现城址虽无,桥身犹在。”可见,汉城桥在清雍正时期之前就有了。

如今,汉城桥像一弯新月挂在花石河上,静静地伫立在罗汉山前,野草藤萝之间先人修桥留下的凿痕依旧,桥下流水如斯,不禁让人遥想昔日桥上车水马龙的繁华。

离开汉城桥,我向桥东相隔五六十米的罗汉山走去。常言道,到了花石不登罗汉山,枉来这一回。

放眼望去,山水塑形,绿韵缝裳,十八罗汉一字排开,相互衔接,宛如一幅长达2000余米的山水画卷,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我数了数山头,十七座,再数一遍,确是十七座,印证了小时候听过的十八罗汉山的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洪荒水怪猖狂,泛滥成灾,殃及湘潭昭山一带,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财产。无奈之下,当地的“土地爷”叩请衡山的“岳神”奏报天庭。玉帝下旨派长腿、降龙等十八罗汉星夜前往降妖。途中,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长腿罗汉见势不妙,快步如飞,三步两脚便赶到了湘潭等候。其余十七个罗汉,行至花石中庸观时,遇到山洪暴发,顷刻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这时,为首的降龙罗汉,即命众罗汉依花石水手挽手,并排而立,挡住洪魔的侵袭。经过奋力搏斗,终于将水怪降服,洪水退去,百姓获救,庄稼无恙。这时天已拂晓,来不及遁走的十七罗汉化成了十七座石山。在湘潭等候的长腿罗汉也化成了石嘴垴。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十八罗汉,便把这里叫作十八罗汉山。

罗汉山石峰林立,层层叠叠,前壁陡峭如削,高的约200米,低的约100米,真的好壮观耶。十七罗汉惟妙惟肖、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山石呈棕红色、深褐色,人称“红砂石”,有的石中含小石粒,被戏谑为“癞子石”。山上遍生藓苔、草丛、野树。再往下看,山脚下的花石河,碧草如茵,流水潺潺,传说中这是一条护城河。有人说左山峰上有座雷祖殿,建于明代,内置雷祖神像。我好奇的是,在这悬崖峭壁的石头缝里居然能蹦出一些迷谷树来。

走近山口,这个山头是十八罗汉山海拔最高的山峰,叫红口罗汉。暗红色的岩石上方有一处自然凹陷,像罗汉张开大嘴。有趣的是,当地人把它当时钟用。人站在稻田里,看到太阳从崖顶射出来为9点钟,前边崖口有阳光是10点,下半部分有阳光是11点,崖上全部有阳光是12点,崖嘴里有阳光是下午1点。可惜这时已过了钟点,不然,我怎么也得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我在山顶崖边依偎着护栏,仰望天空,蓝得像一湖水,没有一片云;日光斜照,身影修长;极目远眺, 青山、绿水 天河、高楼、 街市、道路、 田园、村庄、忙人,尽收眼底,是那么的辽阔、雄壮、美丽、富饶、风情万种,仿佛胸中装下了这片天。我索性打开手机,记下了这一切。

观汉城桥,登罗汉山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花石水库。

花石水库,总库容量为3650万立方米,共有3310亩水面,积雨面积达49.6平方公里,是湘潭最大的水库。

花石水库看起来不算大,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它是一个蕴含丰富的生命宝库。水中鱼类甚多,有青、草、鳙、鳊、鲤、鲫、鲢、鲶等十几种,还有泥鳅、黄鳝、贝蚌、河蟹、田螺、虾米等,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水底世界。

水库灌区形成了缜密的配套工程,连结12座小型水库,460处水塘,修渠道共109公里,穿山隧洞24处,共长7263米,人工天河11条,还有7处电灌站,形成了完整的“长藤结瓜”式的布局,使 花石、龙口、留田、晓南、日华、石坝、排头、盐埠等乡镇农田受益。

青山巍巍,碧水长流,蓄水而滋养稻田,花石水库涵盖这天地,这日月,这山川秀色,可谓泽被万顷。如今,库内渔船渡船往返穿梭,头上鸥鹭翱翔,水中渔场孵化,鱼类涵泳自如,加之库区四山绿化,竹树繁茂,空气清新,确是湘潭南部一处山明水秀的好所在。

只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2022年这一场大旱,自1961年以来所未见,令我们无法租一叶小舟,在库中浏览花石水库的山明水秀的风景。

不知不觉早过了12点,我们在花石街上路边的一家饭店就餐,众多菜肴中,自然少不了一份花石豆腐。

“花石豆腐石坝酒,龙口妹子哪里有?”在湘潭花石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在机械制作豆腐越来越省力的趋势下,手工制作的花石豆腐,因其独特的口感为人们所青睐。

据当地小贩说:“要买到新鲜的花石豆腐,就得赶早市,来晚了就全卖完了。”细看豆腐摊上的豆腐,种类非常多。有炸豆腐干、香干、臭干、腊干、白干等等。还有热气腾腾的豆腐脑。

如果是白天的话,要吃也只能吃到豆腐脑,如果要吃豆腐花,得在凌晨1点左右!为什么没有豆腐花?根据当地人介绍:俗称的豆腐花、豆腐脑,是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熟的且热的豆浆未经凝固剂接触发生反应之前,与空气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层膜。经凝固剂接触发生反应后,大豆蛋白溶胶(即豆浆)发生蛋白质聚沉,如果反应物比例合适,反应条件(温度、浓度、搅拌程度等)恰当,大豆蛋白就会完全凝固形成豆腐脑。豆腐花与豆腐脑区别在于一前一后,固化了就是脑,没有固化之前是花。

豆花,是一道著名的小吃。区别于老豆腐,老豆腐较豆腐脑稍硬,形状则相同。豆腐花是少女初春、豆腐脑是少女怀春,老豆腐则似佳人少妇。豆腐花多半不出售,不是作坊里的人,一般很难品尝到;豆腐脑与老豆腐因便于储运,一般在市面上多,但豆腐脑多在晨间有售、多在生产地;老豆腐则在午后、有些与产相差较远。

当地人称,花石豆腐外焦里嫩,口感独特,是因为水质好的缘故。花石有十八罗汉山,用发源于罗汉山的山泉水制作的豆腐,更加鲜嫩。

关于花石豆腐,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个叫张古董的人,把一手特有的豆腐制作技术带到了花石镇。他用“老白泉水”浸泡大豆,用“罗汉山石”磨乳,制成了美味的花石豆腐。后人认为这个张古董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于是人们据此还创作出了花鼓戏《张古董磨豆腐》。

文/楚国良

(一审:蒋振 二审:陈潇 三审:陈胜年)

责编:蒋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