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时代风采③丨四方城:“酉水明珠”再放光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10 12:52:0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才是初秋,保靖县城外酉水河边背靠着神枯列山的台地上,已是一派收获的景象。玉米、番茄、柑橘交错生长,在暑气的蒸腾下,植物清香弥漫。

  “这里长出来的菜,都是有文化的菜咧。”保靖汉代四方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姜雪秀对着记者一行说。

  大家会意地笑。的确如此,这片台地,正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所在地。城址始建于战国,秦汉延用,宋代废弃。如今,已经通过考古发现城址区、青铜冶炼作坊、战国粮窖及战国汉代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不同质地的陶器、青铜器、铁器、琉璃器、瓷器、食用器、冥器等。


  (四方城遗址。受访者供图)

  放飞无人机,看看这座城。酉水浅浅地拐出S型的弯,把这片台地拥抱。对着无人机拍摄的影像,保靖县文物专家彭运锐为我们指出了城的四至范围——真是座四四方方的城。“城址分布在高出酉水河30米的第二台地上,坐北朝南,呈方形,故叫四方城。”

  无人机越飞越远,一直到酉水边的青灰色崖壁边。彭运锐向我们指出崖壁上的大小洞:“那是古代当地少数民族的悬棺,这个大洞则发现了早期人类的遗址。”

  酉水荡漾着碧波朝前。这条河流,串联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八百年的民族交融发展史,串联着一连串的古城。而东涉洞庭、长江,西通乌江,地理位置特殊的四方城,是这一连串古城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座。

(四方城遗址周边风光旖旎。受访者供图)

  它是是上通巴蜀下连洞庭的重要通道,也是酉水流域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被专家誉为开启和认识湘西地区古代文明史的一把“金钥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向明文认为,四方城从楚蛮杂糅到汉风烈烈的文化变迁,展现了古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边地族群的华夏化进程。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田茂军则建议,四方城应通过历史文化与旅游、乡村振兴的跨界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为了向公众展示四方城的价值,2019年11月8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四方城公众考古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保靖县举行,这是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首个成立的公众考古研学基地。2020年入选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推介项目。

四方城公众考古研学基地开办的考古、非遗活动。受访者供图

  收回无人机时,姜雪秀热情地催我们尝尝“有文化的菜”。穿过田野,保靖汉代四方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身在一片老厂房之中。她介绍,这一片原是陶瓷厂。虽然交通便利,但是由于处于遗址内,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在陶瓷厂经营不善之后,厂房荒废了十年之久。

  记者看到,这些厂房已经利用起来,成为考古研学基地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做陶瓷、模拟考古、模拟修复文物、欣赏当地非遗产品……在制陶体验区的窗口,游客制作的一只只陶罐正在晾晒。“到了节假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 姜雪秀说,“处于遗址内,成为了我们最独特的地方。我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能迎来更多来自其它省市的客人。”

  在研学基地就餐区,一个个区域都由酉水边的一座座古城命名,大板古城、魏家寨古城……墙上,挂着相应古城的介绍以及与四方城的地理位置关系。桌上,饭食蔬果无不是在“城内”的土地上收获。一餐饭,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感。

  彭运锐介绍,目前,保靖县已明确提出加快“创建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目标。以遗址为内核,分功能区域、建休闲绿道,将四方城建成集战国秦汉时期中小型城址考古、保护、展示、探索、体验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和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城”。利用这把可接近、可触摸的“金钥匙”,人们将打开一个丰厚的历史宝库。

(一审:廖慧文 二审:盛伟山 三审:杨又华)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