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铺子 | 将鲜花与掌声,送给这群灵魂的“点灯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08 22:51:35

撰文/曹茜茜 音频/万丽君

“有幸被光照亮,我也想努力发出微光。如今大学本科毕业了,我如愿地成了一名支教老师,回到家乡大凉山教书育人……”今年的教师节前夕,彝族小伙苏正民的“支教日记”一度感动全网。人们感慨于他用微光汇集星河的勇毅坚韧,更敬佩他“走出大山又折返大山”的“接力精神”。

(苏正民授课时,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何尝不是“接力者”。袁隆平、黄大年、张桂梅等一批又一批“大先生”,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心和责任,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意义的教育之外,网络上还出现了一大波知识主播。他们将教育的桥梁架于书本之上,和学生畅谈科学知识、纵论人生哲理,丰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打开了课堂之外全新的教育天地。

人生苦短,能遇良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向全国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放眼我们周围,那些以三尺讲台为“战场”的教师,不就是于繁华中坚守平淡的“掌灯者”吗?

春风化雨,师恩难忘。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上山学艺”,教育的形式不断更迭,师生之间的情感羁绊却永恒流传。今年的9月10日,第38个教师节和中秋节撞了一个满怀。在这个感恩与欢聚同在的日子里,我们应当虔诚地致敬教师。

致敬教师,少不了“仪式感”。一封“纸短情长”的书信,一束娇艳欲滴的鲜花,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承诺……虽然不显物质的贵重,但满载情感的分量。这些贵师重傅的集中表达,在定格美好瞬间的同时,也将拂去教师满身的疲惫。

教师有尊严,民族就会挺直脊梁、足富底气。这些年来,从开出高薪招聘教师的政策,到景区面向教师推出系列优惠,从心贴心解决教师的“急难愁盼”,到以隆重仪式感表彰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一个“被看见”的瞬间,让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同感,更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我们常常说,只有被爱的人,才有坚定的勇气。因此,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再多的鲜花和掌声都不为过。当然,感谢不是单方面的好意,而应是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前几天,一名家长因不参与凑钱购买礼物,而被逼退出群聊的新闻就令人哑然。家长们给老师送礼,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敬谢师恩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若“简单粗暴”地将感情物质化、世俗化,其实是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和矮化。

作为教师,最能深刻体会“春蚕吐丝苦”的感觉。但去观察那一批批折返大凉山的支教队员,于他们而言,最幸福的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奖励”,而是心理上持续不断的正反馈。重庆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在贵州避暑时组建了一个“坝坝英语班”,免费为当地学生补习英语。若问他的动力何来?孩子们端坐着的小小身板、充满渴望的亮亮眼睛和风雨无阻的朗读背诵,或许就是这名师者坚持十年最强大的信念。

(退休大学教授刘晓生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除了书本上的“语数外”“物化生”,教师们备受尊崇的另一原因,是他们肩上所担负着的“育人”重任。80多年前,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在毕业典礼上说:本校成立之历史未久,社会上之信用尚浅,欲求在全国大学中占有相当地位,全视毕业同学在社会服务之能力如何。一脚踏出校门,我们带不走老师,但学校“风评”的好坏和我们人生的走向,其实就藏在师者平时道出的每句“入心言”中。

教育是什么的风景,民族未来就会有怎样的模样。今天,教师的意义早已超出课堂,越过讲台。对教师的尊崇与爱戴,也理应跨过教师节的时间界限,化为每一天的尊重和爱护。唯有如此,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接力者”,激励他们用心中的火把,去照亮更多学子的梦想。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