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提升“三化”水平 用好乡镇非遗资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12 10:01:16

骆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绚丽多彩的“非遗版图”, 其中分布在乡镇的非遗资源尤其形态多样,是印证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活化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乡镇非遗资源,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生存条件出现很大变化,很多民间传统技艺日益减退甚至消失,而学习传承这些民间技艺大都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导致许多曾经繁荣一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风险。新时期加强乡镇非遗保护传承,应善用新技术、市场化和新媒体优势,在提升数字化保护、衍生化开发、多元化展示水平上下功夫。

推进数字化保护,激活乡镇非遗宝库“生命力”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依托区块链、5G、云计算、AI技术的普及应用,依托数字空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3D打印、动态捕捉等技术手段,可为保护传承乡镇非遗资源拓展新空间、带来新体验。

一是建立乡镇非遗数据库,用数字化方式对石碑、文献、技艺等非遗原始资料完整保护与永久保存,并进行修复、利用等,最大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现实价值;二是借助数字融媒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生成可以“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数字化形式,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具亲和力。比如浙江桐乡市数字非遗馆突破常规实体非遗馆展示形式,依托微信小程序,通过集中多媒体互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打造虚拟线上展厅,游客可随时随地以虚拟人物形象“步入”数字非遗馆参观,在3D虚拟现实环境中感受身临其境的快乐。

提升衍生化开发,打造乡镇非遗产业“大链条”

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升,对优秀文化创意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用好乡镇非遗资源,应打造非遗产品产业链,加强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拓展文化创意衍生品市场、形成文化创意衍生品品牌。

一是打造“乡镇非遗+文创产品”模式。发掘乡镇非遗资源的商业价值,注重拉近乡镇非遗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推动非遗“造血式”传承,实现乡镇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双赢。二是打造“乡镇非遗+村落游”模式。充分挖掘村落非遗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非遗小镇。比如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聚集了长沙市级非遗项目浏阳手工造纸制作技艺、浏阳市级非遗项目浏阳夯土墙传统工艺和送春牛民俗,是远近闻名的非遗生态村,该村组通过践行“非遗+旅游”模式使非遗得到活态保护,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了人才回归,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强化多元化展示,传递乡镇非遗传播“好声音”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自己的特点。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只需将实体保存好,就不怕“失传”,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被一代代人记录、学习、传播中葆有活力,否则就会消失。乡镇非遗资源只有在多元化传播环境中被不断创新展示,被赋予更时尚、更年轻的表达方式,被更多人看见、感知、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一是注重用好新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纸媒以及移动互联网形成“立体”传播模式,多平台、全方位普及推广乡镇非遗资源,打造线上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模式,构筑乡镇非遗保护传承新业态。二是注重讲好新话语。宣传推介乡镇非遗资源应注重话语表达、展陈形式创新,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爱上非遗、拥抱非遗。比如今年初,湖南日报记者走进10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聚集剪纸、银饰制作、草木染、皮影戏、龙舞、苗鼓舞、花灯戏、桑植民歌等10个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聆听记录青少年学子在校园特色课程中亲近、传承非遗的体验与感悟,推出10集系列短视频《菁菁校园 亲亲非遗》,叙事风格亲切、自然、活泼,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作者单位:保险职业学院)

(一审 周泽中 二审 欧阳金雨 三审 王礼生)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