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伦:以“双减”赋能教育 造福人民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01 12:22:46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口,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正本清源、守正出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省教育系统自觉对标中央部署要求,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力争取各地各部门的协同支持,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湖南“双减”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取得阶段性成效。

值此“双减”改革一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全面分析形势任务,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认识,进一步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压茬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落细,以此撬动湖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省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全省人民对教育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持续推进“双减”改革,核心要义是坚守育人初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初心在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但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正轨,重升学而轻育人的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方以升学率甚至“清北率”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偏重智育,减少甚至取消音乐、体育、美术、德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安排;一些老师、家长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实行疲劳战术、苦海战术,不仅把教学时间排得满满的,而且在课余、周末或节假日大量组织补课或校外培训,等等。这些做法,扭曲了教育价值,违背了育人初心,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负面后果:不少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的比率长期居高不下;有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意志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遇到压力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过于强调自我,缺乏换位思考,难以融入群体之中;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极少数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中央部署“双减”改革,旨在从学生负担过于沉重的现实问题切入,推动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扛牢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一年来,我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双减”的根本目标,科学统筹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切实做好“减法”,加强作业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分层设计、精准布置、精细批改;加强考试管理,减少考试频次,优化考试内容,调节考试难度;压减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幅超过80%,校外违规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统筹做好“加法”和“乘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通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学科类培训发展等措施,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但在实践当中,仍然存在不少与“双减”改革背道而驰的现象: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暗地里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考核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问题;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仍很强烈,对培训和补课的刚性需求仍未衰减;一些老师和家长对考试和作业的惯性依赖仍未打破,担心减少考试和作业会降低教学质量,等等。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深化“双减”改革的实践中,更好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着力转变教育观念。 推动教育理念正本清源、守正出新,切实破除唯升学、唯分数的教育观念,消除短视化、功利化的错误思想,不断净化、优化教育生态。树牢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全面认识学习因素的复杂性,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树牢全面发展的成才观,正确认识人的成长成才在于身心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行道德、能力素质作为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把五育并举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作业设计精细化水平,严禁违规编班、“非零起点教学”、超进度教学,严格控制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县域内课后服务资源共享,通过学校合作互助、购买公共服务、引进社会资源等方式,支持办学资源不足的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支持校外优质资源到校内有序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拓展活动,倡导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课后服务。

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支持举办公益性、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机构,鼓励中小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办好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合理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促进家校之间达成双向协同减负的共识。完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明晰家校双方职责边界,畅通家校之间信息共享及对话协商渠道,充分发挥家长在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

二、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基本立场是把牢公益属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属于应当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但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本化、商业化色彩逐渐变得浓厚,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教育旗号吃教育”,把良心的事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一些培训机构在资本裹挟之下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跑马圈地、重金营销、虚假宣传,培训套路化商业化,导致许多家长盲目跟风报班、很多家庭被动增加教育支出,大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严重对冲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中央部署“双减”改革,把减轻家庭教育支出作为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既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因应了教育公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在“双减”改革实践中,我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多措并举解决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放学时间做到弹性化,基本解决了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建立资金监管平台,将校外培训机构收费资金全面纳入监管,从源头防范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风险,家长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制定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降幅超过30%;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价格的监测及预警,重拳整治地下违规培训,校外培训支出总体水平明显下降。但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课后服务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数家庭的显性教育支出,地下违规培训滋长则加重了部分家庭的隐性教育支出,教育领域搭车收费、变相强制收费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学生减负、教师增负”的问题反响比较强烈。全省各级教育部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在“双减”改革实践中充分彰显教育公益属性,进一步减轻群众教育支出和教师工作压力,让教师乐于参与“双减”,让群众从“双减”中得到实惠。

切实规范校外培训。 推进校外培训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大前提下,统筹整合教育系统现有的机构和编制资源,探索设立教育执法机构,充实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力量。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整治规范校外培训行业秩序。坚持严格准入,理顺校外培训行业管理体制,明确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规范审批流程;坚持全程监管,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宣传、招生、师资、教学、收费等全过程监管,切实规范培训行为;坚持重拳治乱,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扎实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校外违规培训专项治理,有效遏制地下违规培训;坚持行业自律,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联结纽带作用,探索建立行业诚信制度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业态。

扎实推进教育惠民。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力争2022年全省增加37万多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的政策调控,进一步减轻群众的义务教育支出。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持中心乡镇建设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让农村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加强课后经费保障,建立健全“财政拨款+合理收费”的筹措机制,将课后服务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纳入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课后服务收费实行减免。

大力关心爱护教师。 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整合精简面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严格限制对中小学教师的抽调借用,针对课后服务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延长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时间总量的前提下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真正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着力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突显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依法保障和维护民办学校教师的正当权益。落实教师优待政策,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深入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三、持续推进“双减”改革,主要路径是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公平普惠优质的教育体系

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社会大环境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重文凭重学历的就业准入机制,强化了我国教育的应试倾向,加剧了升学导向之下的教育内卷。从教育自身看,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和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种种因素交织叠加,导致长期以来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家长却又不敢减负、不愿减负。

过去一年里,我省教育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入选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教育发展取得重要成绩,101所芙蓉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办幼儿园增加13.5万个学位,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降至0.83%,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正在不断得到满足。但是,“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指挥棒尚未根本扭转,“五唯”顽瘴痼疾仍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资源供给依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渴求。这些问题如若不彻底解决,“双减”将会重蹈过去“减负增负再减负再增负”的老路。因此,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切实破除教育评价的弊端,加快构建公平普惠优质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有效缓解群众的教育焦虑。

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探索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和状态的制度机制,注重用结果评价解决学生学习中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达标的问题,用过程评价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与方法,用增值评价判断学生的心智结构和能力成长结构,用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内生驱动力和创造力。稳步推进中考改革,适度弱化中考选拔功能,完善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特长班和外语实验班招生政策,继续扩大优质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合理确定体育、美育、劳育进中考的权重,并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推动新高考改革举措的完善和落地,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探索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的有效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推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发展。 适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和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中小学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整体提升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质量。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化、常态化,逐步实现校际师资均衡配置。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以数字赋能在线教育,让数字空间成为教育资源的新载体,扩大免费优质线上资源供给,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改革完善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政策,推动各地办好普职融合的综合性高中学校,构建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减缓因普职分流造成的升学压力。大力实施楚怡行动,全面启动14所楚怡中职学校的改扩建,打造一批高水平楚怡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培育一批楚怡教学团队,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楚怡教学名师,进一步擦亮楚怡职业教育品牌。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探索在高职院校开展本科专业试点工作,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成才有平台、上升有通道。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准确传递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充分展现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成就和光明前景,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破除职业教育“低一等”“矮一截”的错误观念。

(来源:《湖南教育》2022年6月B刊)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