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重视情感教育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19 16:55:14

长沙市教育保障服务中心 皮坚

长沙市实验小学 侯颖颖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情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 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情感的色彩、这种色彩具有自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人能以饱满的热情役人到他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从而对有效地完成每一项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情感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一旦出现而不加以引导、调节和控制、人就会失去理智而出现反常的现象。

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人的主体性既来自于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表现在对于自身心理活动的自觉把握和控制上。情感作为人们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对主体活动具有定向、调节和驱动的功能,能决定主体对客体的不同态度,从而驱使主体以不同的精神状态去从事活动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人的情感是随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阅历和磨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的意义不在于情感本身,而在于由情感所引发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情感的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情感教育的长期性,而且还决定了在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情感教育的必然性。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对人的教育的全过程,不仅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而且也符合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长期的实践与研究证明,青少年积极情感的产生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加以激发和引导,而这种激发和引导比一般的知识传授复杂得多,是一个改变人的处事态度和处事原则的大课题。总结古今中外有关情感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我们不妨在教育工作中做如下探索:

(一)以情动人

情感是可以感染、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炼、迁移、扩散和泛化的,这为教育对人的情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善于洞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满腔的爱和热忱的帮助去温暖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和亲切感,并以此来增进师生在道德上的认同感,真正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与此同时,学生从教师的“爱”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为他们待人处事树立了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用同样的心态来对待他人,从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奠定“善”与“爱”的基础。

(二)以理育人

以理育人就是要用科学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与人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性基础。正确的认知能使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能为人的情感需求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而起到认知对情感的校正作用,而错误的认知则是引发不良情感的主要原因,往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等功能。因此,情感与认知存在着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客观规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来调控情感,既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教育的功能之一。

(三)情境熏陶

任何一种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心旷神怡,恶劣的自然环境则容易使人烦躁不安;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产生乐于助人的思想情感;冷漠对立的人际关系,则容易使人心灰意懒,彼此敌视等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既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学生在充满高雅审美情趣和深刻道德蕴含的校园物质环境中,接受美与善的陶冶,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校园精神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温暖和谐的学生集体,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校园精神环境中感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

(四)情意互促

人的认知和情感始终是与意志联系在一起的。 认知是产生意志的基础, 情感是意志的催化剂。意志以认知和情感为前提,促进着认知不断深化,并调控情感发展的方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制动器。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情意互动的规律,既注重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而优秀的意志品质,又善于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学生情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优秀的意志品质,意志才能对情感起到有益的调控作用,情感才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了情感与意志的良性互动,情感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提高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情感教育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又为情感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把教育工作与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用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困难和压力,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提高他们自我调控情绪的水平;能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能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

(六)增强自我培养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外因只是其条件,内因才是其决定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自我培养,是提高情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引导学生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应当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形成知、 情、意、行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萌发时,能够自我激励,使之发扬光大,成为自己高尚的情操。当不良的情感萌发时,则能够明辨是非,进行自我调适和遏制,进而提高积极情感的稳定性。在情感教育中,应当把学生摆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