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08 20:24:04
1949年,梁思成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这是本小小的专书,其中所列第一项文物为“ 北平城全部” ,被学界认定为“ 梁陈方案” 中关于整体保护北京古城的思想源头,但是这版被誉为“ 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的“ 梁陈方案” ,未能付诸实践。
拥有强大家世与渊博学识的梁思成尚且留有许多遗憾,何况今天的规划师?
>>
李松平(现HD副总规划师、市场与客户管理中心总经理)曾是HD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在规划一线摸爬滚打20余年。他思维跳跃,风趣活泼,喜欢开玩笑。
有一次他跟人说,“ 规划师真是个性价比不高的职业,我曾做过很多又浪漫又诗意的规划,可它们连正式落地的门票都没拿到,所以我职业生涯中半数以上的智力和精力,都这样浪费啦!”
说归说,可大家还是看得出来,他对自己那份事业的骄傲和自豪,填满脸上每一条笑纹。
这几年,他迷上了唱歌,反复唱一首,是2017年在省委党校中青年班学习期间,同学创作的《赤子情》,他觉得这首歌道出了他的内心,“ 麓山脚下,春风可以作证,湘江之滨春雨润无声。共产党人,忠于使命。学以致用,气爽神清。百年梦,赤子情,我们雄姿英发。万里路,共身心,我们不忘初心。”
是巧合也是命定,因着这份对红色热土的钟爱、对革命领袖的敬仰、对规划设计事业的追求,他主持了HD的一系列红色规划项目,如毛泽东铜像广场、胡耀邦故居纪念园、林伯渠故居纪念园、粟裕故居纪念园、乌兰夫纪念陵园等。
>>
肖勇(现HD总经理助理,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与李松平共事多年,在他印象中,李松平对规划工作颇有自己的想法。“ 规划师不像建筑师的工作那样局部且细微,充满艺术的审美和想象;规划师的工作,更多是要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体现一种规则、主线。如此,再辅以细部的考究,达到人景契合,形神合一。”
时间回到2003年,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建于1993年,由HD规划设计的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已经走过了10年风雨。随着纪念活动和游客与日俱增,广场已到迫切需要提质升级的关头。
这一年,HD一力承担了《韶山风景名胜区故居景区详细规划及环境整治》工作,李松平参与了这次改造,就此开始了他与HD一系列“ 红色规划” 项目的不解之缘。
据他的徒弟李圣(现HD规划院规划一分院副院长)回忆,2004年,韶山与井冈山、延安一道,被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号工程” 。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韶山“ 一号工程” 含括13个子项目,即“ 一场、二馆、三路、四坪、一带、一配套、一整治” ,其中的“ 一场” 就是指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建,足见项目规格之高。
在李圣的记忆里,“ 一开始,上面确定的原则本来是铜像不能动,其他与纪念无关的建筑与设施都拆除。拆除后的空地全部改为绿地,整个广场及绿地、道路空间面积扩张到近10万平方米。”
可是到了2008年6月,经过多轮充分的权威专家论证和民众意愿调研,“ 小移位小转向” (将铜像位置向西南移动约30米,同时逆时针转向59度,让广场主轴线顺应韶山冲地形走势,抬高铜像台地高度,整体空间上形成韶峰——太公山——铜像的远、中、近背景层次,构成背靠韶峰、面向故居空间格局)的方案。
因为投资少、工期短、效果佳、游客和群众认可度高,最终被立项通过。
众所周知,场所气质最重要的,是与人物精神一致,形成互补的形神共鸣。
设计之初,关于这个铜像广场究竟是要着重主席亲民的一面还是着重伟大的一面;是做小体量与山水农田环境相协调还是扩大规模满足群众集会需求;是重新选址大转向大移位还是原址不动不转向不移位......
团队想破了脑袋,回首那段日子,“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设计、汇报、修改、设计、又汇报” 成了每个人的家常便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辛苦总是值得。
方案在经过各个层面的反复讨论之后,还是回归到了纪念主题与场所空间的关系上来。无界氛围、有形空间,如两条平行冗道,无界氛围以“ 入世、出世、融合” 为导向,有形空间则用「建筑、景观、山川」为载体,形成一种互为反馈的意向与意境。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湖南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名人辈出,尤其近现代以来,涌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林伯渠,开国将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等。
“ 在此情况下,作为规划设计师,有必要保护好他们出生、成长及生活的故居及周边原生态环境,增加新的纪念设施,构建好的纪念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职能。” 肖勇说。
在今天的湖南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敏溪河畔,坐落着以胡耀邦故居为核心的纪念园,这是在2005年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由当地政府出资,HD承担规划设计的。
规划师曾蕾那时刚入职不久,也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在她的记忆中,当时团队的规划思路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求创新,尽可能维持故居的原始风貌以及周边的田园风光,既打造出纪念的氛围,又合理分布各功能区。
“ 第一步,是找准纪念广场的位置。考虑到耀邦同志是从故居沿溪而下走到文家市参加革命工作(即当前故居到镇区的公路),溪流弯曲,两岸山体高差巨大,植被繁茂,视野局促。规划选取了距离故居约900米,地势稍微开阔处的一三岔路口,建设纪念广场。”
最终,李松平和同事们圆满践行了这一思路,建成的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从入口大门到铜像位置,依次形成了入口——花坛——祭奠广场——铜像——苍松翠柏——青山的空间序列,层次非常丰富,为祭奠凭吊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体验。
如果说党史或者传记,是先贤精神的“ 第一现场” ,那么,故居和纪念园,就是他们精神的“ 第二现场” 。好的规划设计手段,能让这个“ 第二现场” 为后来人,留下一片穿越时空的瞻仰之所和交流之地。
为了更好地呈现胡耀邦同志的革命精神,李松平丝毫不敢怠慢,他带领团队深刻研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及胡耀邦同志生平事迹,了解到他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不仅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功绩,同时也具备鲜明的领导风格和人格魅力。
他的革命精神影响深远,提炼概括为:顾全大局、胸怀坦荡、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作风朴实、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谦虚好学、追求新知、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胡耀邦同志革命精神熏陶下,团队观点达成了一致。即站在规划的角度,这种精神所契合的感觉应该是平和、不张扬,充分尊重自然,尽可能不破坏周边水系和大乔木,不占田,不填塘,不拆迁。
如团队所想,成型的胡耀邦纪念园保留了小溪边的农田、菜地,保留了耀邦亲侄子的民房,仅对建筑进行改造,对已经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
去过胡耀邦故居的人们,一定会记得坐落于故居斜对面山谷中的那处陈列馆,与环境融为一体,有一股依山就势、不事铺张的素净,仿佛天然镶嵌于山坳之中。
这个院落式布局的馆所,规划巧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地势的南北高差,屋顶将坡屋顶和平屋顶有机结合,错落有致。墙面色彩也充分仿照当地民居,形成了简朴、含蓄又庄重的建筑风格。
同样是李松平团队主持的粟裕故居纪念园,地处怀化市会同县坪村镇坪村枫木村,距离县城约8公里,毗邻209国道及包茂高速。
枫木村坐南朝北,由约80栋民房组成,是一个侗族特色村落,粟裕故居就坐落在村庄中央,原本就是一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的古院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背后还植有几株数百年的大香樟。
李松平第一次去到这个村落,就被眼前的氛围和景象震撼到了。所以规划时,他坚持严格维持故居建筑及其村落风貌;在此基础上,再去规划陈列馆和纪念广场。
现任HD城市研究设计院规划二分院主任规划师的罗志强对纪念园的道路改道的故事颇为熟悉。
当时,从故居后面穿过的平浦公路破坏了村落的整体格局,将古樟树与村落隔离,也打乱了参观线路。在做规划时就特意将公路改道,沿双溪河从村落前面穿过。
规划在村庄东侧入口区建设停车场,将服务区与村民安置区结合设置,形成停车广场—入口牌坊广场—景观大道—纪念空间—瞻仰空间—背景林。
轴向序列清晰,从牌坊至铜像约140m,长度距离也合适,是观赏铜像的最理想视距。
有人说,这个时代,已经很难有什么记忆能永恒,但是有些存在,依然会持续地激起人们不懈的寻索和想象。比如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比如夹杂在白天与黑夜之间静默不语的建筑。
位于临澧县修梅乡凉水井村的林伯渠故居纪念园,是围绕林伯渠故居而做的规划设计。
林伯渠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为三进式,每两进之间设一天井,有正房14间,杂室5间,建筑面积857平方米。
整体砖木结构,硬山顶,两侧封火墙造型,室内门、窗、壁、望板、地板均用木板拼合,并刷涂桐油,年深日久呈深褐色,后堂屋梁上高悬“ 九牧世家” 匾牌。整个建筑古朴而典雅,真正“ 诗礼之家” 的气质。
这座恢弘建筑前有稻田,后有茶山,左有晒场,右为池塘,晒场中央还巍然屹立着一棵腰围约4米的千年古柏。在这里,林伯渠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在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之后,他的骨灰又回到了这里。
“ 接到这个项目的规划任务时,我有考虑,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对林伯渠崇敬、追思和纪念的主要场所,它的纪念性是要大于休闲性的,应该突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所以我将铜像广场选址于整个景区的制高点,保证广场视线的开阔。然后,把林伯渠的骨灰安置在铜像背景的石碑里” ,李松平说。
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林伯渠同志生平事迹,也可以分散故居所承担的功能。
与此同时,他还规划设计了一条匠心独具的林伯渠小道,沿道路规划生平展示动线,建设修身亭、治世亭、诗词碑廊、静心池等。
回顾26年的职业生涯,李松平做过许多项目,例如娄底城镇带规划、长沙市松雅湖地区控制性规划、长沙湘江北段古镇群规划,崀山、猛洞河、南山、桃花源、凤凰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也出自其手。但李松平最被业内铭记的,好像是这些“ 红色规划” 项目。
中国的建筑有一个最典型的关于人的空间动线——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直到死亡,它不仅可以宣告你从哪里来,而且会清楚地昭示你将往哪里去。那么纪念园的功能也是如此,它们的规划和建设,不仅是为伟人或者先贤,求一个文化上的定义,更是让他们在光阴的长河里,镌刻下永不消失的坐标。
从这个维度看,李松平和同事今天所做的事业,足以铭记于历史。
文 | 曹萍波
编辑 |傅汝萍 杨诚
责编:吴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