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刘金轩之女刘顺宁:父亲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骨灰撒回湘江

  红船编辑部   2022-07-20 21:57:14

刘金轩,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的一个村子里。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湘江战役、二战遵义、著名的百团大战,上党战役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为开辟陕南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刘金轩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金轩是湖南人,身材魁梧,虽然因小时候生天花,脸上落了麻子,但他轮廓分明,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刘金轩之女刘顺宁说:“父亲刚直不阿,严于律己,是非分明,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铺张浪费,军人的作风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充分。对自己从不夸耀,批评人直来直去,他关心下属和群众,但脾气有些急躁。”

刘顺宁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与警卫员吴克昌的友谊

在孩子们心中,父亲刘金轩刚直不阿、爱憎分明,虽然他对群众和下属非常热情,但是敢于批评,有了问题当面说,因此,他和下属、群众的关系又特别好。“我们跟他走在街上或者随他出行的时候,走到田园地头,他就跟农民唠嗑,路上碰到行人,他也和人家聊天,非常和蔼可亲。”刘顺宁说。

有一次刘顺宁听母亲说起一件事:父亲刘金轩晚年的时候,有天早晨说梦见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一个警卫员,他特别想念这个警卫员。战争年代当中,这个警卫员在特别困难的时候,为刘金轩做了一碗“特别好、特热乎”的饭,让刘金轩十分感谢警卫员对他的关照,对警卫员念念不忘,甚至能在梦中梦见他。

得知警卫员的名字是吴克昌后,刘顺宁跟大学同学说起了这件事,正好她同学的父亲在国防大学,同学跟他父亲说起这件事后,他父亲说听过吴克昌的名字。最后,过程很曲折,也很碰巧,找到了吴克昌,他时任中国驻某国大使馆武官。

“听说找到以后,我们都特别高兴,后来就把他接到我们家来了。吴克昌看到我爸特别激动,我爸看见他也欣喜异常,简直就跟见到自己孩子似的。”刘顺宁说,那种情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深深感受到他们之间珍贵的情感。

开国中将刘金轩

建立陕南根据地

“别人说我父亲打仗擅长以少胜多,给他的评价是能打仗,不怕死,善于步炮协同,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刘顺宁介绍,1947年初冬,作为晋冀鲁豫军区4纵12旅旅长的刘金轩,受命带领部队开辟陕南根据地。当时,陕南是出了名的环境艰苦,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敌人势盛。从红军时起,我军进入陕南很多次都没能在那儿站住脚,还有“八进八出”的故事。

刘顺宁告诉红船编辑部,作出开辟陕南根据地的决定后,党中央考虑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队没有在陕南站住脚;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建立根据地,无法真正起到分解敌人战斗力的作用,但是也吸引了敌人一部分的兵力;第三种情况是,建立根据地,真正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壮大。只要不是最差的情况,就能对缓解中央在陕北的压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接到任务后,我父亲就有了决心,哪怕所有部队都打完了,只剩一个人,也要在这儿坚持下去,死也要死在陕南。”刘顺宁说,父亲刘金轩率12旅远离主力孤军西进,打下一地后就迅速建立政权,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刘金轩率部先后攻克了鄂陕地区的镇安、丹阳、山阳、郧阳、郧西、均县、白河、旬阳、山商、上关等十几个县,并相继建立了政府和党的领导机构,同时从主力部队中抽调骨干成立了地方武装,开辟了陕南根据地。吸引了十几倍于己的敌人于陕南地区,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中原我军的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12旅虽然隶属于主力4纵,但基本上独立执行作战任务为多,所以,12旅也被称为“主力中的偏师”;同时,因其官兵素质好、作风顽强、攻守兼备、完成任务出色,又有“偏师中的主力”之称。

1948年6月,中原军区以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和陈谢兵团第四纵队十二旅为基础,组建陕南军区,刘金轩任陕南军区司令员,原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政委汪锋调任陕南军区政委。1948年8月,刘金轩率陕南军区部分领导到中原区和4纵参加干部会议并分别汇报建立陕南根据地的情况,受到刘邓和4纵首长的表扬。陈赓司令员说:你刘金轩和陕南的其他同志,在敌人的心脏里能打出一块天下还是有两手的,你们这个部队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

穿便装的刘金轩与将军们(左四为刘金轩)

从不炫耀自己

在孩子们面前,刘金轩从不夸耀自己,从不评功摆好,别人请他去做报告,他也不乐意。刘金轩对孩子们说:我的战友们牺牲在了战场上,我能活下来已经非常幸运,我就应该多做工作,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有些父亲的故事还是别人告诉刘顺宁他们的。有一天,刘顺宁的一个朋友从微信上转发给她一篇文章,刘顺宁想:发给我这篇文章干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作者在用写文章的方式怀念自己的父亲谭友夫,而这篇文章当中也写到了刘金轩救过谭友夫的命(谭友夫为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开国少将)。过草地的时候,谭友夫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躺在地上就起不来了,刘金轩看见之后,就把谭友夫背在自己身上,走了几天的路,把他给救出来了。

“所以谭友夫特别感激我父亲,我们都不知道这事儿。后来我们就寻找写这篇文章的人,最后和谭友夫的女儿、儿子联系上了,知道了故事背后的细节。”刘顺宁说,也因为父亲从不跟任何人说自己的功绩,使得父亲的许多经历、参与的历史,出现了断档和空白,这实在是一个遗憾。

绝不拿公家的一分一毫

刘金轩跟孩子们说,公家的财产,就算是掉在地上的一根针都不能捡。刘金轩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吃饭方面,刘金轩坚持按标准。下部队看到别人为他摆宴席,就非常不高兴,有时候甩手就走。有一次,刘金轩到湖南长沙一个铁道兵院校考察,到了家乡,刘金轩很高兴,他说要吃饭,最好的餐厅就是火宫殿。学院的领导执意要安排,但刘金轩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刘金轩自己出钱,请院里的领导干部吃饭。“我们几个孩子也跟着,当然沾光了。给我印象非常深,我在火宫殿吃到了臭豆腐,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这个臭豆腐跟我有了不解之缘,一直都非常爱吃。”刘顺宁笑着说。

还有一次,刘金轩到农场去调研,回程的时候,农场的人在他车后面放了几只鸡。回到家,刘金轩发现司机从车上提了几只鸡下来,就问怎么回事儿?司机一听就知道刘金轩不高兴了,就跟他说马上把鸡送回去。“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天特别黑,最后司机还是把鸡送回去了。父亲绝对不拿公家的一分一毫。”刘顺宁回忆道。

刘顺宁与父亲刘金轩

让孩子们做老实人

刘金轩要求孩子们,在外不许说自己的职位,别人问起来,说爸爸是炊事员就行了。“我们从小就被这种观念影响,说我爸爸是副司令,我们都觉得有点儿丢人似的,所以从来不说我爸的事儿。”刘顺宁说。

教育子女,刘金轩强调两个字:老实。做人要老实,找对象也要找老实本分的,当然,还得是党员。

刘顺宁坦言,父母是儿女最好的榜样,家里兄弟姐妹婚姻都比较美满:“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三观上一致,家庭稳固系数比较高。”

“考上大学送你一支派克笔”

刘顺宁兄弟姐妹七人,她排行老六,是家里女孩里面最小的孩子。在她心里,父亲是标准的严父。孩子们在家不敢大声嚷嚷,就算是星期天,早晨也要七点之前起床。

“如果7点多钟还不起床,我父亲马上就变脸,‘全部下来吃饭,谁不下来都不行’,然后父亲就上楼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把我们叫出来。所以大家都乖乖的,谁都不敢睡懒觉,都怕我爸发火。”回忆起这件事,刘顺宁觉得很有意思,“我看《音乐之声》,电影里那个父亲也是军队的,也有七个孩子,我觉得我们有点儿像。”

在学习方面,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怎么上过学,刘金轩特别希望孩子们上大学。从小,刘顺宁就爱学习,虽然父亲的书都是军事方面的,她也喜欢看。看到小女儿读《星火燎原》,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刘金轩可高兴了,对女儿说:“你一定要考大学,你要能考上大学的话,我就送你一支派克笔。”

1978年,刘顺宁如愿考上了大学,被问及父亲有没有送她那支派克笔的时候,遗憾的是,时光久远,她已经淡忘了。她说:“虽然,父亲给我们留下的物质财富不多,但他的高大形象和光辉历程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变成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

晚年的刘金轩对家乡念念不忘,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故乡湘江。刘顺宁说,父亲时常想起湘江,这是他家乡的江,他的很多战友牺牲在那条江上,他常说“湘江战役太惨了,就看着战友们在他的身边倒下了,把江水都染红了”,所以他最后唯一的念想,就是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回湘江。

责编:欧阳伶亚

来源:红船编辑部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