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叶群山:将热情灌注在教书育人之路上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07 21:32:22

新湖南客户端6月7日讯(通讯员 杨雨薇 杨小康 田甜 程慧琳)他慷慨激昂的授课风格令学生叹服,他专注教研教改的毅力令同事钦佩,他的亲和力与包容度让自己始终是学生心中“最亲切的良师益友”。他先后获评长沙理工大学 2010-2011、2017-2018学年优秀教师,获得2016-2017学年教学优秀奖,所负责的课程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从教十余年来,他将自己的最大热情灌注在教书育人之路上,在讲台上释放光热,帮助一批又一批学生收获知识、锤炼本领、实现理想。他是长沙理工大学2020年度教学贡献奖获得者、交通学院叶群山老师。

深耕课堂,他是传道授业的摆渡者

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最主要阵地,叶群山十分珍惜这片沃土,更享受每一次教学过程。自2008年从教以来,他一直将自己视为“传道授业的摆渡者”,不断探索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学懂、学透知识。

他主讲的《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和使用方法,对于交通、土木等学院的学生奠定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课程中涉及的水泥、混凝土、砂浆、沥青等工程材料,对于身处校园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同学们来说,多少还有些遥远。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热工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也常常“绕晕”一些学生。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理解,叶群山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一堂两小时的课,他往往要花费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准备。他坚定地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产生兴趣,而激发兴趣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之间有某种联结。”

叶群山研究了很多方法来抓住这些“联结”,并将这些“联结”呈现在课堂中。“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就是他常用的方法。他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让扁平的知识点具象化、生动化,同时积极创造情境,让学生自主来解决工程难题。

许多听过叶群山上课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感受:这位老师热情又尽心。

“叶老师是一位特别善用比喻的老师。”土木学院1904班学生钟文博说,“在讲到建筑工程中‘骨架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他就用了人体的骨架来打比方,让我们直观而清晰地理解了知识,一下子拉近了课本与生活的距离。”

让钟文博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叶群山讲课时的全情投入。“叶老师讲课时非常有激情,有时讲到汗流浃背,连外套都要脱掉。在他的感染力之下,我们很难开小差。”

“只有自己投入了,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地跟上课堂节奏。”叶群山始终对课堂怀着敬畏之心,从未有过懈怠。“在三尺讲台奋力耕耘,是我对课堂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创新探索,他是开阔视野的引航员

从2013年起,叶群山在为交通、土木等学院学生授课的同时,也开始为长沙理工大学的留学生授课。

△叶群山给学生上课

面对一群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中文水平也不完全相同的留学生,叶群山采用了一套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即以中文讲课和英文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立目标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模式也被叶群山带到了中国学生的课堂上。“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相关的英文词汇,是帮助他们培养国际化视野的第一步。”叶群山说。

建工1902班学生谢超仪第一次上叶群山的课就感到新奇。“老师虽然是以中文授课,但是板书和PPT上的专业词汇几乎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我的英文词汇量也扩大了不少。”

2017年12月,叶群山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访学。访学期间,叶群山除了开展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还一直在观察学习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他发现,美国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十分灵活,在课堂前后,学生自己预习和复习、讨论与交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很高,但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主动性,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一年的访学经历让叶群山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回校后,更加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不断激励他们开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在布置作业时,他会更多选择自己设计的应用题,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概念。

道路卓越班1901班的胡胜荣对此深有体会:“叶老师每次布置的作业虽然总量不多,但都是一节课中的精华,每一道题都可以多角度去分析。最重要的是,这些题在网络上是不可能搜到答案的。”

在开阔学生们横向视野的同时,叶群山还不忘让他们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他每学期都会更新自己的课件,将最新的理论、案例融入教学。“时代在不断发展,信息和技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社会面貌和行业动态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诲人不倦,他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除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导师工作,叶群山还担任了国际工学院土木工程国际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不仅关心学生们的学习,也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土木工程国际班学生黄秋山一直记得一件小事。一次,他在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惑,想找叶群山谈心。“当时叶老师特意给我买了一瓶饮料,陪着我在校园里转了整整两圈。”散步结束,黄秋山的心结也打开了。这时,叶群山指着他的手臂幽默地说:“最近锻炼成果不错啊,胳膊都更结实了。”

“我当时其实才刚锻炼一周,这么微小的变化叶老师都注意到了,可见他多么关心他的学生。”黄秋山感慨道,“叶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他让我身处异乡却仍然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不论工作多忙,叶群山总会抽时间到学生宿舍,或者通过视频连线和同学们交流。“叶老师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我们班的班会。”黄秋山说。

叶群山的研究生吴千里也对导师充满敬佩和感激:“叶老师对我们来说亦师亦友,和我们相处一直很融洽。疫情期间,我们在校不方便外出,他特地从家里给我们送饭菜、水果,中秋节还专程给我们送来月饼。这些我们都记在心里。”



△叶群山和学生在一起

土木1807班湛凯伦第一次接触《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程时心里有些没底,便提前加了叶群山的微信向他询问一些问题,例如“学科性质是什么”“自学课程有哪些”等等,叶群山一一耐心解答。“当时正处于疫情期间,叶老师专门给我推荐了一些更适合自学的视频课程,第二学期开学来考试的时候,他又特别组织了几次线下答疑,为我们扫除知识盲点。”叶群山的细心和负责给湛凯伦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很少真正以老师的姿态去教学生怎样做某件事,更多时候会先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给出我的建议。”叶群山深知“有共鸣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他经常毫不避讳地与学生谈起自己在读博期间遇到的难题或窘况,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十四载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叶群山始终认为,只有学生的成长成才方能真正映照出教师从“三尺讲台”到“时代舞台”的升华路径。“我会继续努力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关怀,不断引导他们向上向善,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