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余小英:一粒稻子托起生命的希望——评秦羽墨《在平原》

  湖南文联   2022-06-17 17:10:06

文丨余小英

秦羽墨发表在《文学港》2022年第2期散文《在平原》,延续了他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个体经验为切入点,深入肌理向内扩展,直抵精神内质,来探究乡村伦理变迁中人性的迷失与挣扎。

本文主要写“我”为还清助学贷款和父亲身后留下的高额债务,被一家农业公司派到乡村平原去收稻谷的经历。围绕着“我”毕业即失业的“孤独迷茫”以及对“收粮”工作的精准刻画来观照人心,用日常生活的残酷性对“我”的挤压、捶打和切割,渐渐勾勒出一个更清晰的自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在平原》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很擅长划开心灵上的创口,并从这里往伤痛的深处乃至灵魂的深处不断深入挖掘,仿佛就算有朝一日创口愈合了,那些已经烙印在血脉深处的疤痕,也永远不会再消失了。

秦羽墨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叙事简洁凝练,往往只需寥寥几笔就能直抵事物本质。开篇他对“平原”上的田园风光进行了全景式描写,通过稻田、鸟类、昆虫、芦苇、雨天、炊烟等宁静祥和的生态环境,将“我”被残酷生活碾压后错综复杂的感受反衬得淋漓尽致。“那一刻大地发生了倾斜,浪尖上的舞蹈者,鹌鹑和鹭鸟,成群撤出,它们姿势优雅,动作敏捷,起落之间秩序井然,看不出丝毫失去家园的苦痛”。失落与自足,如两股暗流相互叠合又各奔东西。而无边无际的稻田、夕阳、黄昏、黑夜等意象又将“我”的渺小与现实孤独感衬托得愈发坚实。“我”就像是一只被自己囚禁的小鸟,“它一定不明白,为何我既无害它之心,却要强制挽留它。我也不明白,为何要囚禁一只像自己一样孤独无助的鸟。我实在太需要朋友了,即便强制的友谊,也在所不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作者的笔下,乡村平原上的“稻田”“稻谷”其实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性的意象。“只有我,被遗弃在原野之中,像一粒未能灌浆的秕谷,一番风吹雨打,零落在淤泥里”,“我已经找不到方向,像一只迷失在稻浪中的虫子,直到大风停息,才看清平原的本来面目”。作者描摹出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稻谷”,在被时代“稻田”的裹挟中生长、收割、打磨、蜕变,慢慢的实现自我价值。

乡村、稻田、稻谷、鸟雀、人类,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亲情、关于童年、关于生命未来的思考体系,简单的意象之中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杀伤力,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扑面而来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人生旅途不会永远孤独,总有希望交替出现,正如每一粒稻谷之中都孕育着生命的希望。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