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强本固基守正创新 努力推动“青马工程”提质扩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30 11:22:49

陈璐莎

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15年来,各级“青马工程”共培养200多万英才,成为各级团组织履行根本任务和政治责任的重要载体。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着重在培养方式、管理监督、人才举荐等方面破题发力,对新时代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作出部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实施“青马工程”迫切需要解决政治引领不够扎实、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师资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将提质扩面落到实处。

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坚持政治学校的根本定位。“青马工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为此,一是要突出政治引领,强化“青马工程”的政治功能,把“爱党爱国”作为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体现在各项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针对当代青年未经战火洗礼和艰难困苦历练的客观现实,以“四史”教育拓展青年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以红色教育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不断强化广大青年“坚定立场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政治自觉。二是要将虚功做实,锲而不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头脑。当前,西方对中国发起的文化渗透愈加激烈,青年首当其冲。要使青年在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袭中保持定力、站稳立场,就必须坚决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思想中的根基底色。应结合大量事实和案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活”、讲出时代感,让青年切身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伟力。三是要在实践锻炼中增强青年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他们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应通过“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支医支教支农服务项目”等社会实践载体,组织青年深入乡村振兴、服务群众一线等开展调研、实地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增长才干、丰富精神和情感。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教育质效。应动员和集中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不断创新“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教育质效。一是将“青马工程”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进行全面统筹。比如高校“青马”班应协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个课堂、融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类形式,运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培养机制,有效提升“青马工程”学员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结合起来,实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专题论文、社会调查等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用于人才举荐,将优秀学员推荐至不同领域、更高平台学习锻炼。三是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青马工程” 模式,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和元宇宙技术,增强“青马工程”的创新力和吸引力,形成“线上+线下”的“青马工程”教育矩阵。

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强化师资保障。“青马工程”要办好,关键在师资。为此,一是建强专职队伍。应制定出台“青马工程”专职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教师和科研院所优秀研究人员等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完善专职人员职业规范和培养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常态化开办专职人员培训班,为各级“青马工程”培养“精而强”的专职队伍。二是大力建设兼职队伍。建立由行业一线模范、实际工作部门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等组成的兼职师资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实际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三是依靠青年学生骨干成立学生朋辈教育队伍。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青马工程”教学队伍的有力补充,形成“博士—硕士—本科”三级领学体系,通过开展相关团学活动和理论宣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走近青年、走进青年。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