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贵州日报 2022-05-09 10:16:56


编者按:为深入反映湘黔边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两省沿边地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湖南日报与贵州日报联动采访推出报道,关注两省沿边地区携手共谋发展的成就及变化,向读者讲述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事例。

铜仁市碧江区发展日新月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摄
一泓清泉两地饮——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睦邻共建共享开新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刘煜妤
4月9日,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禾会村村民杨强拉出水管洗车。他望着水龙头里哗哗喷涌的清水,忍不住感慨:“多亏了黔东好邻居,让咱们饮水用水无忧。”
杨强口中的黔东好邻居,指的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过去,两地虽是邻居,由于两地没有清晰的边界线,群众之间常发生争地争水等矛盾。

碧江区云场坪镇举办荷花节(碧江区云场坪镇办公室供图)
位于贵州东部的碧江区,与湖南凤凰、麻阳、芷江等县相邻。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插花”而居,然而过去两地群众也常因边界、水源等纠纷而互生嫌隙。
2012年,云场坪实施集镇供水项目,但镇内水源点不能满足供水需求,最佳的水源点就在禾会村,禾会村群众却始终不同意让出水源。
为此,茶田镇与云场坪镇联合党组织多次召开联席会、专题会研究此事,并达成共识:“两地乡亲血脉相连,怎么能让好水白白流失,让亲邻缺水喝?”
两镇党员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禾会村群众最终同意云场坪镇利用本村水源取水。云场坪镇在铺设引水管道时,一并拉通沿途的茶田镇禾会村、塘坳村群众共用供水管网,解决了茶田、云场坪两镇上万群众饮水难题。
“我们让出水源,而云场坪在实施引水工程时一并接通禾会村的自来水管道。”禾会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清说,“湘黔群众共用一口井,让水连水、人更亲,从前的矛盾全部化解。”
邻里一家亲,共饮一口井,两个相邻老区群众开启了共治共兴、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云场坪镇与茶田镇党委、政府探索建立“党政联抓、组织共建,思想联通、政策共商,设施联建、成果共享,工作联动、事务共治,文化联谊、群众共融”的“五联五共”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一条街、一口井、一箱电、一个广场、一条路的景象。
近年来,云场坪镇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惠及两镇群众6000余人;投入100余万元硬化联户路惠及两地13个村民组;还投资建设智能化垃圾处理池、旅游公厕,实施汞渣治理项目等,有力改善了湘黔边区人居环境。
同时,打破边界“插花”地界限,新建改建通组公路28.8公里,惠及两镇13个村民组;提级通讯工程,“户户通”卫星电视、多彩贵州“广电云”等工程覆盖边区乡村,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两镇还共同协调矛盾、联合执法,共同维护社会治安,营造和谐、稳定的省际边界发展环境。禾会村孩子到云场坪集镇上学。云场坪派出所按就近原则出警,维护禾会村的治安。

云场坪镇种植大户指导村民种植香菇(碧江区云场坪镇办公室供图)
不仅是在共同维护省际边界和谐发展方面,碧江区还立足毗邻湖南的区位优势,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征程中,不断加强与相邻区县的交流合作,携手开创新未来。
每天清晨,从怀化开来的火车一驶入铜仁火车站,便有成群的菜农挑着新鲜蔬菜、水果走下火车,奔向附近的金码头农贸市场。他们多数是从怀化市麻阳出发,乘火车跨省来铜仁卖菜。
作为铜仁市主城区,碧江坚持“生态、人文、智慧、开放、宜居”的理念,深入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为湖南邻居搭建经商兴业平台。
开放发展的碧江不仅引来麻阳菜农乘火车来卖菜,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湖南邻居前来投资经商,他们的事业已融入碧江区工业、农业、旅游等方方面面。
近年来该区深入推进产业大招商和工业倍增行动,就有很多湖南企业先后落户碧江。碧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区领导多次率队到湖南考察招商,碧江高新区现有企业中就有很多是从湖南引进的。”
一泓清泉浸润湘黔边区,睦邻携手共谋振兴新局。同处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碧江正与湖南好邻居携手迈向新征程,共创美好新未来。
地缘相接携手进——凤凰县与“紧邻”贵州碧江、松桃融合发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寒露
“武陵腹地,青山凝碧曾是血;沅水之上,绿水流辉应为魂!”初夏时节,穿行湘黔边,公路随山势蜿蜒起伏。目之所及,这片曾经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处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与贵州铜仁市碧江区、松桃苗族自治县一衣带水,二省三县地缘相接、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经济相融,相邻老区携手共进的故事令人振奋。

黄牛养殖成为湖南凤凰县禾库镇群众的重要增收渠道 刘志秋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铜仁·凤凰机场一下飞机,就来到凤凰县菖蒲塘村。他叮嘱大家,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眼下,菖蒲塘村的猕猴桃已完成人工授粉,进入关键的坐果期。站在村里的“网红”游道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支架在山坡挺立,绿油油一片。
“再过一周就要进行疏果,除了疏剪过密的短果枝,还要疏去畸形果、疤痕果等。”43岁的村民田茂华种植的14亩猕猴桃已进入盛产期,他告诉记者,他在贵州铜仁贞丰县的一个基地任顾问,指导剪枝和病虫害防治。他还从事猕猴桃幼苗培育和销售,年产销30多万株,客户主要在贵州铜仁,也覆盖重庆、陕西等地。
田茂华只是村里“技术输出”队伍中的一员。菖蒲塘村还有一支由240多名妇女组成的“女子嫁接队”,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管护技艺,常年忙碌在贵州铜仁、重庆秀山等地,年创收达900多万元。
菖蒲塘村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水果业,如今,全村水果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1750亩扩至2021年的80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21年的28538元。
“躺在花丛中,宿在花尖上。”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的“花涧民宿”背倚青山,前临沱江。沿着2019年底通车的千云公路(凤凰县千工坪镇到贵州碧江区云场坪镇),来到这个留下精准扶贫荣光的山村。

湖南凤凰县廖家桥乡菖蒲塘村猕猴桃示范基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寒露 摄
空中,不时响起在铜仁·凤凰机场飞机起降的轰鸣声;眼前,蛙声、鸟声、水声、风声,还有游客的欢笑声,声声入耳。
竹山村,是苗族聚居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湖南省文旅厅驻村帮扶和凤凰旅投集团公司的带动下,竹山村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产业,让生活变“场景”、村民变“演员”,走出了文旅、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5月5日13时30分许,一辆挂“贵D”牌照的客车停在竹山村1组的停车场。10余名游客下车后,迎接他们的是苗家“拦门酒”。在游客入村必经的石板路旁,村民龙凤香每天在自家门前向游客表演用簸箕簸稻谷和玉米,每月有2000元工资。她感慨地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傍晚时分,记者在距凤凰县城约30公里的禾库镇盘干村一片开阔草地上看到,数百头黄牛三五成群,或专注咀嚼,或安静独处,或怡然踱步,呈现一幅田园牧歌好风光!

依山傍水的凤凰县麻冲乡“竹山乡居”民宿 张顺心 摄
禾库是湘西黄牛重要保种基地,当地很多村民一家生计系于黄牛一身。2016年,青禾畜牧业有限公司进驻,让村民养牛的胆子大了,茶寨、盘干等“牛村”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禾库优质黄牛有了自己的品牌,加工后的牛肉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为帮助村民可持续发展黄牛产业,青禾公司把贫困户的荒山荒地流转过来种植牧草。公司负责人吴杰智告诉记者,为满足“禾库牛客”需求,附近的贵州铜仁大峡谷区域有26个乡镇在帮公司养牛,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今年就准备定向为公司养殖黄牛30万头。
湘黔边连通、融合、共建,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编:李孟河
来源:湖南日报 贵州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