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列报道——丹青古瑶寨 红色沙洲村

  湖南住建   2022-04-01 09:20:30

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位于汝城县西部,离厦蓉高速文明收费站4公里,距S324国道1公里。沙洲瑶族村村民以朱姓为主,朱氏十九世祖攀麒公长子思谅公于明洪武25年(1392年)随父宦游过文明,见文明秀水村“文经武纬,山明水秀,俗朴人醇”遂卜居于此,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雨,逐步形成了现存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群落。汝城县沙洲村位于湘赣云贵古官道,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转站,村内现存的古宗祠、古庙、古桥、古井以及47栋传统民居建筑始建于明朝,具有明显的湘南特色民居建筑风貌;民俗风情以瑶汉民族相融合的独特文化而深入人心。

△沙洲村“半条被子”温暖专题陈列馆

沙洲瑶族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庄主体部分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民居内结梁画柱,刻檐飘脊,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体现出了湘南古村落特有的人居环境。全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含徐解秀故居、卫生部旧址、古民居、祠堂等历史建筑规模共计15300㎡,并保留有盘王节、载米树、鬼节等传统文化节日。

△沙洲村传统古民居

△村落格局

△村落格局

沙洲瑶族村古民居以朱氏宗祠为中心,按照中国传统风水“五位四灵”的模式,即背靠云遮雾绕的“寒山”高峰,左依雄奇伟岸的“百丈岭”,右抚险峻挺拔的“雪公寨”,前望俊美秀丽的“笔架山”,门前环流着“滁水河”,全村按甲山庚向风水布局,充分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

古建筑是外形以面阔3开间,青砖“金包银”硬山顶一重封火墙为主;体量均以宽11米,进深8.9米为主;巷道宽度均为1.5米,用青砖石板、鹅卵石铺就;排水沟、走向、平面布局都保持一致,并坚持“前栋不能高于后栋,坐高不能超过祠堂”的原则。村庄北面建有财神庙,南面建有天子庙。从整体布局来看,巷到、沟渠构成了村落的基本框架,祠堂等公共建筑成为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和精神中心。

△朱氏宗祠

△传统巷道

△精美雕花

△檐口彩绘

沙洲村是著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地。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汝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到达文明宿营休整7天。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在这里联名签署发布了《出路在哪里》的文告,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中央红军卫成司令部、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及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旧居都位于此地,并发生了朱范谈判合作、策划湘南起义、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众多载入党史的重要事件。

△徐解秀故居——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

△沙洲村民俗广场——半条被子故事纪念雕塑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文明乡,在沙洲等村休整。在沙洲村发生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赠与老人,留下了一段红军长征史和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事迹。

勤劳、智慧、勇敢、有为的沙洲村人,自明朝定居于此以来,祖祖辈辈相承传扬,在这片优美而富饶、神奇而隽秀的土地上,以务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种,繁衍后代,壮大家园。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姓同宗,聚居一村,携手走过了数百年漫长的历史岁月,共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农耕生活和充满活力与传奇意蕴的农耕文化。虽然是瑶汉杂居,他们相互依存,血脉相连,肝胆相照,意气相随,团结互爱,和睦一家,充分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民族大团结。

△沙洲村瑶族特色舞蹈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更加深刻体会到“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沙洲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决战决胜,从一个偏僻荒远的小山村,晋升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村民战胜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沙洲村是“样版”,是“范例”,更是湖南传统村落稳步发展的时代缩影和生动典范。

△文创商业街

△举办中国丰收节活动

△沙洲民俗风情表演

责编:张云龙

来源:湖南住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