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丨“崇文尚武客家村”阳山村

  湖南住建   2022-04-11 09:15:53

阳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北部,全村占地万余平方米,座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阳山村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

在布局上,阳山村讲究“天地人合”,在村落布局方面表现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阳山村人崇文尚武,重论理,求和睦,明礼羲,事农桑,涌现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军,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有着“天下客家第一村”之名的美誉,是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

△阳山村村落整体格局

桂阳阳山地处古道湖南至广州的驿站附近,古居建筑是两面山脚的平坦地段,择地构筑。村前,有一条山家流过的小河和一泓清澈的水塘,山上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村前的水田宜种植水稻。是那山、那水、那古柏、古樟树构筑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理想人居“仙境”,且交通便利。据家谱记载,始祖何臣为江西南昌人,为元朝大德(公元1297年)进士,曾是柳州通判,任职期满后移居桂阳城蓝衣巷。七世祖何天禄于明嘉靖年间,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便迁居阳山(又称廖家湾),其子孙后代都自称为客家人。阳山与桂阳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的是,阳山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村落,现存古建筑60余栋。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

△村口太极广场

△村落近景

△古巷道

阳山村有“经研第”、“学海渊源”、“声振骤骑”、“柏台焕彩”等牌、匾、楹联。五百年来,阳山人自先祖起就尊重伦理、明晓礼仪、俯首农桑,崇尚和谐相处、和谐相生、和谐发展。梅阁、柏台、学海、研经第、何氏宗祠“家声不坠唯端品,壮志欲酬必读书”、“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等楹联遗迹作为一种祖传的文化情结也印在了世代阳山村人的心中。

何氏宗祠

古村楹联

精美门头浮雕

阳山古村风雅典致,处处有“梅”,步步见“梅”。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五瓣,象征五福: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梅开天下春,被诗人们誉为“东风第一枝”,这是梅的最可贵之处。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由文人挖掘、发现、定义,而为其他文明成果所吸收。其中,民居建筑艺术中梅的风头甚盛。

梅阁一角

在非遗项目中阳山村的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独特形态和神韵的舞蹈艺术。其中传统舞蹈《十月花》,在继承了传统舞蹈神韵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地方特色与村落精神。每逢节假日、以及村里的活动,以村长为领导来进行舞蹈表演来庆祝。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同时“湘剧”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阳山村有一支20人左右的湘剧表演团队,由村长李政牵头,村民为基础进行排练。每逢节假日,湘剧团都会表演精彩的压轴戏曲节目。

传统舞蹈“十月花”

湘剧演出

如今的阳山古村旅游区已初具规模,村口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所述的境界。村内自发设立的“宗源会”、“救婴会”、“禁戒会”、“重九会”、“义学会”、“女儿会”等六会治村,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这种自我约束、自我教化、自我延续的功能,维护着一个古村的传统风貌与宗族教义。目前该村正逐步打造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引导村民迈向更好的新生活。

村落美景

△扫图可直接进入阳山村数字博物馆,足不出户打卡湖南中国传统村落。

责编:张云龙

来源:湖南住建

我要问